最近在北京的“2014中国大学MOOC发展论坛”上,遇到了上海交大的MOOC教学团队,我才发现原来担任MOOC教学的老师,也有许多学习者无法了解的苦衷,原来老师也有许多难处。

  MOOC老师的苦衷

  最近在北京的“2014中国大学MOOC发展论坛”上,遇到了上海交大的MOOC教学团队,我才发现原来担任MOOC教学的老师,也有许多学习者无法了解的苦衷,原来老师也有许多难处。

  第一是上网环境,我们都知道在大陆要登入Coursera网站有些难度。即使我在台湾,使用Coursera平台,也发现速度越来越慢。对于人文专业的老师而言,登入平台并在论坛中及时回应学习者,是件吃力的工作。

  因此,助教们会把学生的发言,汇集成pdf档案,并列印出来给老师看。所以老师对于学习者的状况是清楚的,也在课程进行中,不断地做出调整与改善,例如降低作业的评分标准,学生在论坛发言可获得加分等等,尤其是期末考,助教提议可让学生出题,由老师挑选合适的题目,作为选项之一。老师也欣然接受。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回应,是行动式的,而非文字性的表达,但由于欠缺迅速的、适当的文字沟通,致使老师的美意被打了折扣,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复旦大学在Coursera上开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的主讲老师程士安,因为年纪比较轻,使用计算机娴熟,更是一天两次,亲自到论坛了解学生的状况,有天清晨六点多,我就看到她出现的踪迹。期末的小论文,也顺应学习情况,从当初的5000字要求,减少到1500字。

  对制度遵守的中外差异

  从与上海交大营运团队讨论中,我也发现巨大的学习者文化差异。欧美国家非常重视“荣誉考试”制度,所以我们注册Coursera课程的时候,都要先同意“不泄露考试的考题和答案,作业的内容是原创的,不和他人讨论试题内容,不在论坛上发布或讨论任何与测试有关的讯息”的约定,之后,才能注册成功。

  这个“同意”,就如同立下誓言一样,一定要认真遵守的。但是,国内对“荣誉考试”的意识薄弱,因为考托福和GRE,大家都习惯去取得前人的应考试题与答案,认为泄题是一种帮助他人的义气,结果就变成有人在QQ小组泄露考题与答案,助教跟我说,他在平台后端,看到的客观题平均成绩,有九十多分。

  这就把我这个台湾人吓到了,我很认真做答的分数,也不过八十多分,竟然落后于大多数人,足见泄题的威力,但Coursera是个国际化的学习平台,我们既然在课前同意遵守协定,是不是就该尊重国际考试的礼仪,严格遵守不泄题的誓言呢!

  很多中文MOOC的成效不如预期,都卡在主观题的同伴互评里,其中有跟老师有关的原因,也有跟学生有关的原因。

  跟老师有关的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期望过高,在“严师出高徒”的思维下,不但题目出得多,一周出的主观题就有两到三个,而且订出来的评分标准高,依照老师的标准来评作业,很难给出高分。

  老师评课标准不一

  我同时选修两门人文类的课,一门是上海交大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另外一门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人文经典导读》,两门课的预计学习时间都是八周,结果上交大的课,延长为十四周,而香港中大的课如期结束。

  上交大的课,老师非常用心,在视频讲解与拍制上,花了很多心血与时间,而且内容丰富完整,有许多发人省思之处。老师用心良苦,对学生的期望也高,要拿证书不容易,想得高分更难。

  香港中大的课,属于短小精悍型,事前对MOOC教学流程有过深入了解,所以能够顺利如期完成,而且对于作业要求不高,只有一次期末作业,是四题选一题的方式,老师的要求不高,同伴互评时,老师请学生从“内容取材”、“组织结构”和“行文”三方面来给分。

  以“内容取材”为例,老师订出的三个等级是

  1.不及格

  a。仅复述主题

  b。虽提及文章主题,但无法选取相关材料,加以发展

  2.及格

  a。虽尝试依据题目撰写文章,但述而不论

  b。举例不甚适切

  3.满意

  a。能依据题目撰写文章,并发表己见

  b。举例适切

  依据这个标准,不但打分容易,而且得高分也容易。香港中大的课,是引发学生对人文经典的兴趣和思索,比较像开胃的精致小菜。而上海交大的课,跟大学校园内的课程近似,是大餐性质,但对一般大众,尤其是有工作的人而言,负担比较大。

  同伴互评的障碍

  同伴互评的障碍,出于学生端的原因,就是抄袭多、给分低。抄袭是中外都会出现的现象,但是在国内更为严重。当我评阅同学作业时,看到第一篇的行文和观点,都觉得很好,给了高分。看第二篇时,居然和第一篇一字不差,唉,我只好回过头去,把第一篇的分数改成低分。

  这种两篇一样的情况,比较容易处理。但是隐藏而未被发现的互助抄袭,我推想可能更多,或许平台应该增加一项功能,即自动检测作业内容,若有抄袭,直接给判零分。假如没有此功能,MOOC证书的可信度,就要打折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抄袭网络上的文章,当我评完香港中大的作业之后,对同学作业的水平之高,很是佩服,所以到讨论区中发表评阅感想,没想到同学回覆说,有可能是抄袭网络上的高手作品。

  同学的提醒,让我有了戒心,因此在下一次互评作业时,我也先Google一下,看看内容是否来自网络,结果约有一半的作业,跟网络上的内容雷同度很高,这时,该怎么打分呢?

  究竟是严格地判为零分,还是给点同情分?讨论区对此展开热烈的讨论,我越打分,手越软,心里觉得当事人要从网络上找到一篇合适的文章,并发布出来,也是花了时间,有些苦劳的。因此我都是给低分,而非零分。

  更有些同学反弹,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还举出有些老师讲述的内容,跟网络雷同的实例,要求老师说明,其实,讲课跟考试是不一样的,讲课可以引用网络内容,甚至我想有些内容,可能根本就是老师自己写过的文章。而考试引用网络上的资料,不是不可以,但不能一字不改地照抄呀!

  这些同学这么在乎分数,背后的原因是上级主管单位要看证书,上级单位重视MOOC是好事,但以证书来判定学习成效,是有待商榷的!

  别用证书定成败

  MOOC的课程难易程度不一,有些课证书好拿,有些难拿。而且互评作业的另一大问题,就是中国的老师订的评分标准很严谨,要求很高,依照这些标准,评阅者很难给出高分,而且答案最好要跟文献或老师的教学内容相呼应,对于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创意与感受的人,是个打击。

  一般的在职培训,只要在教室里坐上几天,就很容易地取得证书,然而,MOOC却要每周看视频,交作业,参加期末考,还要互评,成绩及格之后,才有证书,难度比既有的教室培训大上许多。

  无论如何,MOOC对于广大的教师群来说,还是福音。最近中国大学MOOC平台,7月1日推出为期五周的《 教学法》,报名人数超过24000人,足见老师们渴望学习新技能的热情,老师们愿意参加,就该予以肯定,不论有没有得到证书,他们都付出了时间和努力,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启发和熏陶,这个课程的开设,是具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

  也希望主管单位和参加学习的老师们,能用更宽阔、平和的心,来看待证书这回事!学得快乐,学到新观念、新手法就好,别用证书来定成败!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