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移动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移动学习、1对1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实践新热点。

  国际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2011、2012、2013版分别将移动技术、移动设备应用及平板电脑、移动学习作为1年内发展成熟的技术。近年来,移动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移动学习、1对1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实践新热点。以下围绕电子本与电子书包,结合“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应用”的一体化推进模式,从技术标准研制、行业发展、教学应用实践等方面出发,阐述电子课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现状。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
  2010年前后电子书包强劲来袭,为适应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发展,研究和规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相关标准,从而推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行业发展和应用。2010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牵头联合二十多家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工信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成立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专题组下设体系架构、电子课本、虚拟学具、学习服务、终端设备五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标准、电子课本标准、虚拟学具标准、学习服务标准和学
  学习终端标准这五个类别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专题组每年召开2次全组大会,研究和通报标准的研制进展。2013年,《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电子书包终端规范》等三项标准被正式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引用组谱》、《电子课本元数据》、《电子书包终端标配软件规范》、《虚拟学具分类规范》、《虚拟学具描述规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学习服务总体规范》等也列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制订计划。同时,专题组还代表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标准工作(ISOIEC/JTC1SC36学习、教育和培训的信息技术领域标准)。2012年,专题组代表中国提交的电子课本标准提案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立项,电子课本技术报告(ISO/IECTR18120)已形成草案,正在申请提交秘书处。2012年10月,专题组发布了国内第一份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专业技术白皮书:《中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行业发展行
  企业推动是电子课本-电子书包应用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据专题组秘书处统计,当前共有50余家企业和组织参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制工作。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在推进标准研制进程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电子书包区域推进中,教育行政部门(政策规划)、公司企业(技术服务)、教育研究机构(专业引领)、实验学校(教学实践)是电子书包协同推进过程中的多个主体。其中公司企业作为软硬件产品提供者,是为实验学校提供技术服务的中坚力量。分析当前各地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推进模式,除了以政府或教育部门主导推进项目外,以企业为主导的试点项目及其相关解决方案也不断涌现。如Intel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解决方案、中科龙梦基于教育云服务的学龙电子书包解决方案、戴尔互动学习解决方案、台湾奇iWonder行动学习/电子书包解决方案、华师智慧电子书包解决方案等。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实践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究和行业发展最终均需服务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针对2010年前后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的调研可以发现,2009年马来西亚的“e-book试验计划”、台湾的“电子书包试验计划”;2010年日本的“未来学校项目”;2011年韩国的“电子课本计划”、香港的“电子学习试验计划”、上海虹口区的“开展数字化课堂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佛山南海区的“智能课堂目”;2012年上海闵行区的电子书包项目,出现了一批以政府及教育部门主导的电子书包推进项目,各地掀起一股“电子书包”应用热潮。根据调研结果,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应用的师生群体看,当前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已涵盖各个学段层次、涉及各学科。以下以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例,介绍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实践进展。
  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闵行智慧教育建设,是“智慧闵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分三个阶段(2012年7月~2015年6月)予以推进。2012年度率先在闵行区40所学校,80个班级,4000名学生开展试点,试点段分布在中小学三个学段(小学三年级、初中预备班即六年级、高中一年级)。项目由闵行区政府、教育局、教育学院等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闵行区参与试点的实验学校、参与闵行区电子书包建设项目的各公司企业协同推进。2012年度在初步完成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环境涉及的物理环境(无线网络、交互显示设备)、软件环境(课堂交互系统、教学服务平台)、数字资源(电子课本、教学资源、学科工具)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学科应用模式的探索。项目一期试点主要覆盖语文、数学、外语三个主要试点学科;重点聚焦于课堂教学应用层面,课堂应用以丰富课堂授导教学为主,如整合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应用课堂信息快速汇总技术,支持教师即时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创设信息对称的学习空间,方便师生获取、交流信息。同时,当前实践中不乏有微课程的应用、 模式的实践探索。但从试点的模式来看,第一阶段的应用模式还是以政府大包大揽投资为主,包括购买学生的电子书包终端,学习资源等。从以学习形态(利用技术强化学习、利用技术创新学习),技术性能(高技术、低技术)构建的利用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策略空间来看,应用实践仍处于利用技术强化学习阶段,重点在课堂教学,并未完全跳出传统教学流程。下一阶段教学的试点工作需探索电子书包终端BYOD的模式,并尝试基于电子书包的创新学习,以创新技术应用、真正发挥技术价值。
  电子书包对教与学的影响
  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推进是一个创新推广过程,教师作为电子书包创新推广的引领团队,是引入电子书包及后续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变量。考察电子书包作用后的教学效果及教学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产生,教师反馈是获取数据资料的重要来源。结合上海闵行电子书包项目推进工作,笔者所在团队曾就电子书包环境对教与学的影响问题对参与试点工作的学科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与其他信息技术作用于学科教学一样,电子书包刚进入课堂时,习惯于传统教学流程的教师们会面临着技术如何切入教学的困惑;在试点初期,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再设计,技术的熟悉、设备操作的磨合等增加了教师备课工作量。但不可否认,电子书包的应用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互、教师角色及学生学习评价;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从最早纠结到底用不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用不用得问题),到思考如何把信息技术用到课堂教学(怎么用的问题),现今发展到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怎么用的更好),在实践中逐步出现积极主动的成长型教师。同时教师对电子书包应用于学科教学已基本达成两个共识,即技术的应用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但从当前应用来看,电子书包使用后学生信息应用素养有明显的提升;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如何从一堂公开课走向教学常态化应用,首先应消除以使用时间来衡量技术应用常态化问题的误区,即电子书包的应用不在于课堂上使用多长时间,也不在于学生必须人手一学习终端,而应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适时、恰当地使用。
  电子书包在我国的应用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实践和发展。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