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当下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公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几个数据值得关注。一是10—19岁和20—29岁的网民分别占我国网民总数的24.5%和30.7%,两者占据了网民数量的半壁江山;二是在我国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占据了25.1%,是网民数最多的群体。

  北京大学学生曾经以专题形式讨论过代沟的话题,认为所谓代沟就是不同年代人对相同事物持有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差异细究其里,其实就是资讯传播影响的差异。

  如今,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海量多样的资讯。他们个性鲜明,更服从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这种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价值主体意识的提高,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但也暗藏许多隐忧,如碎片化阅读、跟风式思考等网络征状蔓延。关注大学生的“心”变化,对于引导和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价值观念多样化

  接触的媒体不同,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大学生的信息取向呈现明显的发散性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了《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引人深思: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接触率正持续下滑,不接触的比例分别为47.7%、44.5%、39.3%和26.5%。平均每天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普遍较短,集中在0.5至1小时,而每天接触时长超过1小时的比例仅为5.5%、10.2%、21.8%、21.9%。

  与传统媒体接触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受访大学生中,日均上网时长集中在1至4小时,占比61.3%,还有14.0%的受访大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的时长超过6小时。

  接触的媒体不同,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像食堂饭菜质量、宿舍装不装空调这类简单的校园事件,放在人人网、微信、微博上,就可能在各说各话的环境下持续发酵。”天津一高校的学工干部孙悦大吐苦水。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青年人思想状况正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提供给大学生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视角。在这种信息环境的耳濡目染下,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大学校园,单一直接的价值说教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在新媒体平台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与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曾经最火爆的大学生媒体平台,BBS(电子公告栏)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思想意见表达平台,讨论的都是诸如学校学科排名、时政等严肃话题,但这些年普遍有逐渐‘没落’趋势”,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长虹主管该校BBS、官方微博、微信运营多年,“而现在最火的话题既可能是吃饭洗澡这样的日常生活,也可能是时政经济类的严肃话题”。

  曾负责南开大学微信公共账号运营的该校毕业生闫恺和吕松鸿,在与关注者的互动过程中也看到了变化:用户对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发散性,更偏好于轻松愉快的信息,有过度娱乐化倾向。

  价值主体意识增强

  对权威不再盲从,而服从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碎片化阅读、跟风式思考等网络征状蔓延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为什么会受到青年大学生的欢迎?

  表面看,是因为新媒体具有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反应及时、传播速度快、观点犀利等诸多优势。在马长虹看来,“主要原因是这些传播方式所具有的特点与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相契合”。

  吕松鸿有一个简单形象的比喻,他把BBS和微信的社交参与方式,比作“黑板社交”和“小纸条社交”。“BBS的评论、回复,都在一篇帖子下进行,每个人的评论一览无余,像一块小黑板。而微信朋友圈的消息传播是熟人参与,每一条评论都像塞了一张半透明的小纸条,只有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这些都给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带来了很大难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去年对在京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进行的一次调研也表明,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流露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呈现出较为现实、理性的态度,对个人价值的理解更多强调个体人格的完善、生活的自由独立。

  “公众平台所发布的内容是一对多的传播,用户会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内容形成二次传播。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路径能体现出传播者价值取向的个人色彩。”闫恺说。

  在新媒体的信息海洋中,当代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资讯信息,对权威不再盲从,而服从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这种价值主体意识的提高,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与此同时,在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背后,也暗藏许多隐忧。

  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刘运峰教授看来,新媒体的迅速普及虽然是媒体传播规律使然,但是却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乃至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面试时问学生读过几本经典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个小文章,一问三不知、无从下笔的事情比比皆是,何谈传承?”

  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新媒体特征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于无形,是社会媒体和教育者的责任。

  价值理性开始显现

  在润物无声中接纳和认可;享受新媒体工具便利的同时,也在探索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新媒体具有平民化、大众化、互动性,可以深入到人际交往圈子和生活圈子。这些传播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和唤醒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因子。

  借助新媒体手段,嵌入核心价值观,使新媒体的使用者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纳和认可,同样能在新媒体下的交往方式中收获成功。“我们在微信、微博上与同学们的互动,看似润物无声,但是‘有爱’‘点赞’的背后都是正能量,这也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马长虹说。

  在享受新媒体工具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大学生也在探索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让吕松鸿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在新生开学时做的一个小活动,叫“方言迎新”。他们鼓励同学们录一句对新生的方言祝福,四川话、东北话、福建话都有,与校长祝福一起编成合集,利用微信语音功能发给新生,大受欢迎。“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

  如今,刚刚毕业的吕松鸿和闫恺已经奔赴新疆阿勒泰支教。“未来会在新媒体平台上为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美丽的新疆。”吕松鸿期待说。

  同样为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拼搏的,还有来自四川阿坝的南开大学藏族学生郭鑫。

  今年6月,郭鑫带领团队创办的公益创业扶持项目“闯先生”微信公号正式上线。创业者可以在线搜索想要的服务,将代理注册、财务、专利注册等经营过程中的专业手续外包出去,获得创业孵化,集中精力做好核心业务。郭鑫介绍,“通过新媒体平台,如果能帮助同样有创业激情与梦想的大学生走上创业路,那么它比自己创业成功更有成就感”。

  目前,首批创业的大学生已经在线上获得了收益。曾有过三次创业失败经历的小彭曾一度放弃创业梦想,而通过“闯先生”,他获得了代理注册公司、建立网站等外包服务,还得到了创业孵化器60平方米的免费工位和政府扶持政策。

  惊喜的同时,小彭也成立了自己的“农梦基金”,抽取利润的1%在西部地区为农民捐助文化设施,“这也是受到郭鑫和‘闯先生’社会创业理念影响的结果”。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