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将成为学习的会所;留学不用再走出国门;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近日在京召开的2014中国大学“慕课”(MOOC)发展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用一连串的描述,作出对“慕课”应用前景的预测。
网络将成为学习的会所;留学不用再走出国门;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近日在京召开的2014中国大学“慕课”(MOOC)发展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用一连串的描述,作出对“慕课”应用前景的预测。
所谓“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MOOC的音译名称。在专家看来,这是一种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同样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线上虚拟教室。
“‘慕课’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网络课程。”在国内率先探索“慕课”开发的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慕课”采取 程加小测试的授课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调动学生能动性;强调线上你问我答,以老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得不退出教室,既有利于师生间的教学相长与学生间的互动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据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慕课”在很短时间内吸引了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选学。与19所院校合作建立的基于“慕课”的上海西南片高校联盟——“好大学在线”目前已有3000学生在学,有望实现基于“慕课”的跨校选修和第二学位课程选修。
“‘慕课’对大学的影响十分深远,但当前高等教育界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在地方高校中发起“优课联盟”的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很多大学教师认为“不见面的学习是瞎扯”,正如多年前人们并不相信互联网上可以买到好东西一样。
当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已加入到推动“慕课”的潮流中。继美国一些大学开“慕课”先河后,英、法、德、日等国已相继出现“未来学习”、“数字大学”、“我的大学”、“开放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慕课”。
“必须意识到,我们课程的受众是互联网一代,必须转变观念,迎接‘慕课’所带来的变化。”李清泉说,针对当前这项课程缺乏强制性的问题,今后的“慕课”有可能是“学分”加“文凭”的结合,这也可能是高等教育即将迎来的革命性变化。
李志民进一步分析说,这种“革命性变化”也将为中国大学带来一些挑战,比如,如果学生可以用非常低的费用完成学习、提升自身修养,那么政府出钱办教育、家长付学费的意义何在?
“大学新的社会功能如何定位?大学能不能成为知识创造的源头、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学习的促进者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都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李志民说。
据了解,我国互联网应用比国际上晚了约10年,而“幕课”的引入也起步较晚。几位专家建议,今后中国大学应大力发展“慕课”加面授的混合式教学,把更多时间留给师生进行思辨互动;要编制“慕课”发展和保护规划,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层面同时推进“慕课”系统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