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空中虚拟教室”的搭建让教育走进“有教无疆”的时代。利用远程卫星把教育覆盖到各个角落,实现教育资源的一体化,这种课堂模式对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无疑是个成功的尝试—

  2014年6月12日,当王府学校语言中心主任陈鸿雁教授受王广发校长的委托,带着三个外教老师出现在江西井冈山中学时,孩子们的欢呼声瞬间淹没了一切。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曾经只在教室屏幕上出现的老师如今竟然走到他们面前,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惊喜。

  事情要追溯到一年前开始的“星火燎原”远程卫星教学项目。据陈鸿雁介绍,这个项目由北京王府学校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旨在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距离北京1600公里以外、地处偏远地区的江西省井冈山中学成为了该项目的首个对接学校。

  从首都北京到革命老区井冈山,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到教育相对封闭落后的山区,卫星信号不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更点燃了孩子们的求知火种。

  用卫星信号搭建沟通桥梁

  孩子们点点滴滴的改变有赖于有效的知识传递。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崭新的学习方式,北京王府学校融资150万元人民币,用于前期卫星教室的硬件建设以及2013年至2014年通讯卫星信号的购买。在这个110平方米的卫星录播教室,不仅配备有多个摄像头和屏幕,还有上课常用的白板、投影仪和课桌椅。

  “在卫星教室里上课,外教和当地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发声都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时传递,当地老师和异地学生的表情也可以多角度呈现。而且,通过卫星传播的课程不会卡机,不受网络带宽影响。”陈鸿雁介绍说。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王府学校的外教老师一共为井冈山中学13个班级768名学生呈上了155个小时的精彩课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受益匪浅。

  播撒终身学习的种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求知的渴望会成为终生学习的动力。“革命老区的孩子更珍惜学习的机会,他们有着最朴素的求知热情。我们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希望他们拥有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更为灵活的文化态度,最终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外面的精彩世界。”对于陈鸿雁和她的团队而言,“星火燎原”远程卫星项目正是给偏远地区的孩子心中播下这颗终身学习的种子。

  “他们跟外界信息的隔绝和闭塞是你无法想象的。有一次我们的外教问美国的首都在哪里,好几个学生竟然回答是纽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变化是可喜的,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渴望。”陈鸿雁感慨道。

  井冈山中学的英语教研室主任刘涛也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们的变化。“原来,不少学生并不喜欢英语课——在他们眼中,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对中、高考;现在,他们上英语口语课的热情高涨,课后还会自发地组织练习口语。其他班级的学生也都慕名要求来听课,卫星教室里里外外总是挤满了学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等时常为人们所诟病。通过卫星教室,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延伸,甚至超越时空,跨越疆界,打造‘慕课’教学模式的中国版。”对于“星火燎原”远程卫星项目的发展前景,陈鸿雁非常看好。

  但她也坦言,目前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资金的可持续性。“仅仅每年购买卫星信号波段就要耗资100万元人民币,加上每个卫星教室至少30万元的投资,每节课平均造价要1000元人民币。另外,授课班级人数较多,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控制,让师生之间能够保持高质量的交流,同样也是一大难题。”

  尽管如此,陈鸿雁还是希望能够将这个项目持续做下去。“未来我们将与更多的革命老区合作,希望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起更多的空中卫星教室,惠及更多的学生,让成千上万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都能分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星星之火实现燎原之势。”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