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着慕课等网络公开课风生水起,在线教育日渐成为资本新宠,腾讯、百度、阿里等巨头四处攻城略地。远程学历教育如何与日益壮大的在线教育“共舞”,又该如何治愈“一放就乱”的痼疾?完善监管的同时,让办学主体更充分地竞争,或许是解决之道。——编者
网络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审批取消,合规高校有望从68所增至上千所
网校放开 质量不能放松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措施,决定再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另建议取消和下放6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
消息一出,教育界内众声喧哗。对于网络远程学历教育未来能否有序、健康发展,人们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积极者认为,远程学历教育每年会产生几百万的用户需求。过去,市场被68所试点学校垄断。审批取消后,将会产生近百亿元的市场蛋糕。
谨慎者则认为,远程学历教育市场主体良莠不齐、信誉饱受质疑,取消审批后很可能会加剧乱象的发生,从而导致学历泛滥。
担忧:招生权放开后,或使文凭注水现象更加严重
远程学历教育的含金量曾受到广泛质疑,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一条轻松拿学位的捷径。“远程学历教育能在短时间内招收大量学生,使得一些高校误认为这是凭借少量投入就能获得大量利润的产业,用办产业的心态来办学。”有专家表示,一些试点高校存在对校外学习中心监管不严,转移办学权,违规设点、违规招生等违规办学行为,加剧了乱象。
审批取消对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来说,无疑是一针提升活力的强心剂,同时也需要一针严格规范、赏罚分明的冷却剂,正确处理好“放开”与“规范”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唯文凭论’的现象。骤然取消审批,就可能促使学校与学习者只注重文凭,却忽视教学内容和质量的提升。”这位专家表示了担忧。
如今,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仍是不少高校的“摇钱树”。审批取消后,如何避免盲目上马、文凭扎堆,仍是待解难题。
“招生权放开后,可能会有不少能力不足、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大规模招生,却不得不降低教学质量,以适应市场对于文凭的旺盛需求,这会使文凭注水问题更加严重。”有业内人士分析。
“扩大招生得建立在完整的质量监督与保证体系的基础上。”有学者表示,远程学历教育的简政放权一般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市场比较成熟,二是拥有较完善的监管制度,但对于仍处于起步期的中国远程教育来说,这两个条件还远未成熟。
监管:多方各司其职,才能建立起管办评分离的体系
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审批取消,无疑是政府角色的转变。然而,如何避免“一放就乱”?
“取消审批不等于完全不管,政府职能应从过去的前置审批转变为过程监管。”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办学过程中如果出现欺诈、虚假宣传等侵害受教育者权益的行为,政府仍有责任依法问责。
有学者指出,教育部应尽快建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认证制度,并出台远程学历教育专业设立、课程开设、第三方认证机构资质等标准,向社会公布。定期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同办学资质紧密挂钩,评估不合格的机构将被取消办学资质。
“政府负责监管、学校负责办学、第三方认证机构做出评价、受教育者自由选择。”熊丙奇认为,多方各司其职,才能建立起管、办、评分离良好的体系。
“管办评分离,既要防止出现监管的空白,又要避免‘一管就死’,要通过建立制度与标准,实现更好地管、更科学地管、更宏观地管。”有专家说,尽管当下网络远程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次审批取消对远程学历教育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契机。
升级: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而非简单的“颁文凭”
1999年,教育部批准68所院校试点远程学历教育,此后10多年都没有新增。“社会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有着更大的期盼,要办好网络远程教育,需要更多办学主体的参与,68个试点院校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业内人士表示。
在线非学历教育率先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人们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慕课等网络公开课的风生水起也对远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取消审批后,将会有大量高校涉足这一领域。谁能够整合、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谁能够提供更便捷、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谁就能受到青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或将取代以往“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大饼摊薄了,有竞争了,质量自然就提高了。”有专家表示。
熊丙奇认为,审批权下放后,远程教育将变成买方市场。如果学校办学质量低、贩卖文凭,大家知道它的文凭不值钱,就没有人报名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取消审批看似降低了门槛,实则提升了标准,因为受教育者的需求是最苛刻的标尺,谁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谁才能够拥有一席之地,这是把简单的审批进行质的转化。”有专家指出。
在新的格局之下,网络教育的学历将逐渐褪去光环,人们更看重的将不再是学历,而是能力;不再是文凭,而是水平。“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上,而非简单的‘颁文凭’。”有学者认为这是未来趋势,“实现简政放权,激发办学主体的活力,让更多教育主体参与,这是教育治理体系发展的大方向。”(记者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