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微”风刮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营销等占尽众人眼球,属于教育领域的 ,可以为人们解释清什么是票据,讲解菜谱的翻译技巧,也可以提醒人们跳出西方中心观,重新反观美国历史的起点……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将一种更便捷的教育形式带到人们身边。
  那么,微课到底是什么?它与慕课有哪些不同之处,又能为教育带来些什么呢?
  微课带来开放性、个性化课堂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一分钟教授”。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进入全球视野。
  “只要浓缩课程精华或提炼知识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视频课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微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表示,以微课的内涵形式出现的视频课国内很早就已出现,但多停留在“票友”层面。
  2012年底,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了千门微课,将微课带进了更多中国人的视线中。与此同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将微课的概念普及到各高校的教师层面。
  在李锋亮看来,微课虽然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名词,但其理念和基本形式仍然是在线教学的沿袭,依靠的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微课对高等教育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它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开放性、个性化上。”
  曾参加过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安徽省某高校教师小周表示,以往面对面的教学比赛范围仅局限于本校,如今在公共平台上看到的是全国高校教学的竞技,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师的学习面。而且,这个平台是完全免费的,不同于以往在线课程资源收费的模式。
  “微课的出现也将使得课堂教学的差别化加大。”李锋亮说,在微课的策划、录制中,教师可以通过与现场学生互动,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如果微课设置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还可以吸纳互联网上的意见改进教学,进而呈现出个性化的课堂。
  微课与慕课:预告片与电影
  同是在线教学资源,同样设置在免费的平台上,微课与慕课又能否互相代替呢?
  “如果把慕课比作一部电影,微课就像是电影的预告片。”小周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她解释,如果自己想学一门新课程《新媒体概论》,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只能看不到20分钟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甚至连一个章节都算不上;而慕课则从课程的第一章讲解到最后一章,十分系统。而且,慕课通常会请该课程最优秀的教师来录制,而微课由于录制的门槛低、要求少,几乎人人有资格录制。“慕课系统性强、共享的是最优资源,对于偏远地区的教师提高教学很有帮助。”
  “从这两点来说,微课与慕课不具可比性。慕课本身就有完整的课程设计,而微课不能代替完整的课程,只能充当完整课程学习的辅助性材料。”李锋亮说,例如把微课制作成传统课程中的课前预习、课后总结,用比PPT更形象的多媒体手段,表现课程中的重点、难点。
  那么,相比较慕课,微课的吸引力又体现在哪儿呢?
  李锋亮表示,对于制作者来说,慕课要考虑知识架构、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考虑大规模受众群体,因此在课程逻辑、制作上要求严格;而微课通常就是为一门课的某个知识点,或为了某一堂课的学习者制作,较少考虑其他知识点的衔接,制作门槛更低。对于学习者而言,学完一门慕课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微课可以在十几分钟内看完。“微课更短小、更灵活的特点,决定了它较容易普及,也更有个性化特征。”
  谁会是微课的最大受益者
  当微课进入到日常学习中,学生与教师,谁又会是微课的最大受益者?
  在小周看来,微课更多的是一种教师竞技的载体,其分享的功能更加侧重于教学技巧,而非课程内容本身。
  她解释,微课上的教学比赛与面对面的教学比赛一样,一般不超过20分钟。评委打分主要参考的是教学过程设计、教法使用、技术应用等。在较短的时间内,想要分出课程内容的质量高下显然不容易。
  而对于小周所在高校的学生来说,真实的情况是,除了因参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个别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老师投票外,其他学生并不关注微课。
  从心底来说,小周更希望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不要因为接受非常零散、肢解化的知识把心打散,“否则学生一旦回归课堂就会有所比较,一部分学生很可能不愿意专心听课”。当然,她也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对微课中提到的知识点产生兴趣,进而在平时的选课过程中,有方向地选择课程。
  李锋亮则认为,未来微课对学生的影响力会更大,也更有帮助。对于老师而言,如果能够系统地讲完一节课,那么他制作微课应该不是一件难事;而对于学习者而言,有了微课将更有助于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关课程的重点内容。
  他打了一个比方,学生认为这门课不是自己的核心课程,在地铁或公车上,学生掏出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就能观看微课。“原来一个课时要学完的内容,现在10分钟就能掌握,这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如果想系统学习一门课程,单纯依靠微课显然还不够。”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