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席卷起“慕课”的风潮,在远程教育教学、高校中传播甚广,而“慕课”在基础教育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
  
   将对课堂产生哪些影响?教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发展受到哪些限制?
  
  
  “慕课”对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
  
  

  席卷全球的“慕课”风暴,如地震海啸般从高等教育涌向基础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将产生哪些冲击?真的能够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吗?如何打造更加适合中国基础教育的“慕课”?在中国教育学会日前举办的“教育家沙龙”上,这个话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将对中小学课堂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都有可能提高,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慕课’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华东师范大学“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评价说,与高等教育的课堂有很大不同,基础教育的“慕课”是和“ 的情况下,目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把握清楚,把知识教好,在多媒体环境下让学生学好。”

  陈玉琨强调说,“‘慕课’把测验、作业融入课程,能减少实体作业的比例,从理论上讲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这需要教师对教学流程的重新建造,不能仍然按照旧的框架去设计教学、布置作业。”

  学校的任务是再造教学流程

  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能力是个挑战,关键是解决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衔接,才能做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

  “‘慕课’并非简单地制作教学视频,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能力是个挑战。”在陈玉琨眼里,“慕课”是对中小学教学流程的再造,在制作微视频之前需要有一个团队进行研究,他称之为“知识图谱”,也叫做思维导图,呈现出的是一个个知识点,“但是给学生的不能是零碎的东西,一定是整体的,这个概念和那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开始就要设计好。”

  陈玉琨认为,基础教育的中国式“慕课”应该是网上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的产物,课堂翻转以后难点在于怎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微视频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尽管有知识图谱,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清楚知识的脉络。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串联起来,系统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深化并进行探究创新,在课堂上直接完成研究性学习。

  据陈玉琨介绍,“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源自美国、风靡全球的教育模式:教师课前录制一段10分钟左右的学习视频,然后上传云服务器,学生先学习视频,然后完成视频里老师留下的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先聚焦主要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

  “在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才是关键。”陈玉琨说,“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怎样能讲解得更有针对性、更能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

  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需要高度关注

  将给整个教育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使知识传递更加立体,但目前只是传统课堂的补充与完善。

  “慕课”这一全新教育模式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使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与思考教育的未来走向。

  陈玉琨认为,现阶段“慕课”将定位在对传统课堂的补充与完善。

  “‘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一定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与会专家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认为“慕课”进入中国必定会存在一个消化和探索的过程,建议学校不一定要大规模地运用,可以先做点尝试,有了经验后再推广。

   “‘慕课’的试题、课程,在我看来还是具有实验性质的,我们要认真消化并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照单全收。”北京光明小学校长廖文胜说,目前,“慕课”教程系统还不完善,还缺乏系统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尚无法撼动现有的教育教学。

   “‘慕课’只是在线学习的一种形式。”王珠珠说,如果现在真要把“慕课”平台放到网上,网络通不了,老师也掌握不了。当然,可以鼓励一部分感兴趣的老师进行实验。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慕课”使知识传递更加立体,给整个教育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慕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保持一定的敏锐性。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需要积极稳妥地参与探索,最后怎么样还要靠实践检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