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布的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这其中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成为了改革的主要诉求,以减少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最近公布的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这其中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成为了改革的主要诉求,以减少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贫富差距日益加深,教育资源的配置出现了倾斜。这主要体现为,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拉大,乡村教育水平急剧下滑,很多富裕农村家庭被迫让孩子进城就读比较昂贵的私立学校;城市教育水平进一步分化,重点学校教师资源非常强大,升学率高,制造了惊人的“学区房”溢价及“关系生”现象,且在同一学校内也分重点班与普通班,人为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质教育资源马太效应突出,好老师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出现了优质公共资源服务特殊阶层现象,加剧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

  在公共教育前提下,教育资源分化不仅不合情理,而且强化了阶层分化与固化,让孩子们无法公平竞争。《决定》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交流轮岗的做法理论上可避免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及重点学校,但能否实施存在疑问,因为这并非是简单的教育行业内部交流,而是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交叉配置,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流转面临诸多利益牵绊,而知易行难,如重点学校不会将优质资源交流出去,而很可能是象征性地做做样子。同样,城市家庭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着一位从农村来的老师上课。因而,优质教育资源交流轮岗,很可能主要以通过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手段加以实现。

  中国教育的另一个顽症是应试教育,此次《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意味着中国计划将减少招生与分数间联系,减少考试科目等。

  不过,问题是制造“应试教育”的体制与文化没有改变。中国教育袒露的诸多不虞,是中国制度、文化等中无所不在的功利主义。每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几乎都将未来寄托在子女教育身上,甚至做出超能力投资,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与中国教育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就变成了填鸭式教育、唯成绩论以及一考定终身。

  就像地方政府以GDP考核政绩一样,中国学校及教师也以成绩和升学率排名,因为中国教育缺乏人性化考核目标,只能以具体考试成绩评定优劣。因此,从小学到大学,教育部门对教师和学校进行各种量化的“表格与成绩”管治,而为了满足这种考核体系并获得晋升,教师只能对上负责,而其最终“产品”学生却不需市场检验,整个教育体系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上级考核,而不是对孩子负责。学生家长同样是为了一个自己期许的目标而迫使孩子服从。

  鉴于此,如果此次改革仅仅从考试科目上做文章,应试教育的格局仍难以改变,因为除了具体成绩外,中国教育行业不知道如何评价孩子优劣,如果给招生部门更多自主权,社会更会害怕这种权力被滥用,而这对弱势阶层更是一种灾难,至少高考以成绩划定录取标准的做法对农村学生而言还是体现公平的最后底线。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