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觉醒,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社会与教育界的重视。基于高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成为提升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传播绿色思想和绿色文化的摇篮。因此,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整体环境素质,促进高校环境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衡阳师范学院自2003年起,以有关环境教育的项目和平台为依托,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绿色大学”建设目标为牵引,积极开展高校立体式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校立体式环境教育思想体系

  
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确立好环境教育思想体系。
  
在理念上,绿色大学要在学校的建设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在功能上,绿色大学致力于开展绿色教育、绿色科研和绿色服务,其中开展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核心;在内容上,绿色大学建设包括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绿色教学体系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和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大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培养具有环境友好行为能力的高素质公民。同时在“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城市”等倡导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相关社会行动中,发挥其绿色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2003年,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环境教育创新与高师课程改革研究”。近十年来,以一系列省级以上环境教育类项目和平台为依托,一方面,长期致力于基于兼顾中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与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基于校级素质教育的通识性环境教育优化模式研究和集课程教学、研究性学习、课外科技文化创新、社会活动、专题网络宣传、校园文化熏陶为一体的立体式环境教育实践。学校从2005年起倡导“绿色大学”建设,2008年起全面启动“绿色大学”建设,从“绿色意识、绿色课程、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绿色行为”五个方面分步开展,全面实施通识性环境教育,以培养“懂环境、爱环境、护环境的高素质现代型人才”。
  学校在教育和教学的整个系统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套规范、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在从学校领导到行政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后勤管理等不同岗位的每一个人,都将可持续发展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各自的职业行为,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同时各个管理部门围绕绿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管理规范和激励机制。例如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绿色大学建设管理机构,并建立绿色决策、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等有效机制;人事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有环境教育师资的明确比例及其培训计划;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制定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及其评价机制;学生管理部门制定学生环境道德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团委、宣传部门有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后勤管理部门做好校园建设的绿色管理规划,不只是对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更重要的建立完善的污染防治、节能降耗和生态保护等规划指标与管理条例等等。
  校园绿色环境包括校园绿色文化氛围和校园绿色景观。一个清洁优美、布局合理、环境宜人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绿色校园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起到意识引导和行为约束的作用,是大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积极发挥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和育人作用,一方面大力打造校园绿色景观。为了让校园四季有花卉和美景,规划建设了“知春园”、“晓夏园”、“晴秋园”、“融冬园”等充满绿色和诗意的主题园区。同时,校园设施做到尽可能采用环保节能设备,合理回收与处理废弃物品,建设了污水处理站;校园路面干净、教室整洁,宿舍、食堂符合卫生标准、有垃圾分类措施,校园绿化美化程度高,让大学生置身于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寝室、绿色教学楼等“绿色”的空间里,感受“绿色”的生活、学习方式带来的“绿色”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环境、建设美好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与内心愿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绿色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定期举行环境讲座、专家论坛,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等校园传媒工具定期开展绿色文化相关宣传教育,利用标语、警示牌以及环保活动图片展等,不断宣传推广绿色校园文化理念,营造一种绿色文化氛围,让可持续发展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输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绿色文化内化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学校被评为湖南省“节能减排”和“两型”校园建设示范单位。

  高校立体式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以必修课为核心、以选修课为延伸、以专题讲座为补充,建设好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培养和绿色行为养成,有赖于学校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生态与环境知识教育,因此绿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大学生绿色意识与行为的重要保障。大学绿色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部分。显性课程是指单独开设的主干课程、辅助课程,隐性课程是指渗透环境教育知识的相关课程。根据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在显性课程体系中,除了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之外,学校充分调动各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增设环境教育校选课,包括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块。例如在全校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必修课程,并开设“环境法与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自然资源学”、“人类生态学”、“人居环境学”、“环境美学”和“环境教育方法”等全校性选修课程。同时激励相关专业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定期为学生举办与环境科学及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专题报告。此外在隐性课程中,无论在全校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各个院(系)的专业教育中,都通过改革、调整、充实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教育。制定全面的绿色教育计划,如在原有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增设环境教育校选课,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块;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地理科学专业”,2012年被确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积极开展“绿色”科研活动,推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研究项目的立项和研究,促进绿色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加强国际国内的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研究合作;积极倡导参与社会环境教育活动,包括针对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咨询,为政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服务等。通过不断完善的绿色课程体系及不断充实和更新的环境类教学资源,引导所有教师都拥有实施环境教育的自觉意识和知识储备,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的教育,从而使生态环境知识成为学生基础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达到培养大学生综合环境素质的基本要求。
  利用环境教育教学案例,面向全院教师开展开放性教学专题讲座,提升了教师的开放性教学理念;利用环境教育教学案例,在全省初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开放性教学与探究性学习专题讲座,推广了实践成果;协同环境教育推广基地、衡南县三中联合完成通识教育校本教材《江口鸟洲》,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环境教育推广基地、衡阳市八中联合完成全国基础教育建设规划项目“绿色文化与和谐校园”,促进其获得全国特色学校表彰和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绿色环境教育理念逐渐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