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方案首次破冰, 系统将在年内实现全国联网,从技术层面彻底杜绝可能与择校或高考移民挂钩的虚假学籍、重复学籍,同时还可为随迁子女跨省转学提供便利服务。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需要更加强大的物质保障。2013年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为了实现这个20年未能实现的目标,国家和地方以一系列创新之举确保老百姓的“读书钱”花得起、用得好。教育部还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监管,强化公开,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行绩效评价和奖补机制,让国家财政投入的每分钱都能用于教育、服务人民。 

  改革进入深水区,每一步探索都关系着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每一项创新都牵涉着多个部门的联动协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在党的十八大的全面部署和要求下,我们正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

  育人为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3年4月,教育部宣告启动“减负万里行”,在一年时间里,通过自查、抽查等形式,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入学、校外培训、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不规范办学行为进行曝光、问责和处理;2个月后,一项被称为“绿色指标”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宣告诞生,科学制定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并将以此为基础对中小学校进行全面体检。 

  有专家评价说,“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老观念、旧体制逐步被打破,改革的新气象不断呈现。 

  在学前教育阶段,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在14个地区开展,通过集合社区、家长和托幼机构的资源,探索科学规范的幼儿教育模式;《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正在落实到托幼机构,从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向幼儿教育“小学化”说“不”。

   在基础教育阶段,安徽、上海等省份先行先试,建立学校教学活动公开公示制、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以及减负跟踪激励机制等,取得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多方好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公平的教育绝不是找毛病、挑次品,而是应该让每个孩子发现更好的自己,实现自身的进步。 

  教育均衡:让孩子们享有更公平的教育

  电视、电脑、钢琴、电子白板、录播设备……走进四川省新津县万和小学,教室内的配备与城市学校别无二致。在学校的“报告厅”,师生通过网络还能和成都甚至英国的小学互动交流。 

  万和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受益者。通过近200亿元的城乡中小学建设改造,成都已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所辖区县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每个家庭的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职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基本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改革再次设定的攻坚目标。 

  各地通过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正在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边远和农村地区。通过集团办学、定期流动等办法,一批优质学校带活了一批弱校。 

  根据教育部与全国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各地均已制定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与时间表,设立了相应的教育督导机制以及一票否决等行政问责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已被纳入各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陆续公布了国家教育督查组对全国多个省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查反馈意见,结果显示: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公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人民仍在期盼,“城乡教育一体化,公共资源均等化”的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让孩子们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