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 建设数据中心,首先要准确定位,数据中心的建设目的是什么?要实现何种效果?承担何种义务? 建设内容 数据中心包括物理层面的集中与数据层面的集中。物理层面的集中很好理解,数据集中的实质是...
准确定位建设数据中心,首先要准确定位,数据中心的建设目的是什么?要实现何种效果?承担何种义务?
建设内容
数据中心包括物理层面的集中与数据层面的集中。物理层面的集中很好理解,数据集中的实质是通过采取一定策略,使不同业务部门的数据实现集中与共享。
物理层面的建设包括机房的建设以及系统等底层建设。逻辑层面的建设则指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维护与利用。
因此,数据中心并不仅是单纯的IDC机房,也不仅是一个数据的存储中心,这两点已经形成共识。因此,一些高校虽然将数据中心定义为IDC机房,但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却仍双管齐下。
除此之外,后续还需要建设什么?CERNET东北地区网络中心主任王兴伟教授认为,在这两点之外,还应包括对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
他表示,没有应用系统的开发,数据中心仍然是缺少灵魂的。因为数据中心是各单位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数据之上的应用,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与企业数据中心的区别
当前,IT领域内存在很多企业数据中心,它们与高校数据中心的区别在哪里?
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 认为,和企业IDC数据中心相比,高校数据中心有三点区别。
第一,企业是追求利润的,而高校则强调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第二,从某种层面上,因为企业的目标是唯一的,因而其执行力更强些,而学校相对比较自由,需求更多,复杂度更高,管理相对困难;
第三,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企业数据中心主要是商业化机制,而学校则是以服务为主。
合理规划
凡事豫则立。要建成多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职能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架构?都需仔细斟酌。
职能问题
就是要名正言顺。王兴伟教授认为,数据中心在建立之前,就应该被赋予一定职能。因为建立数据中心的目的是“收集、存储、处理、分发、管理、维护各类共享数据,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平台。”从这个目的中,我们可看出,数据中心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集中管理与维护,那么,数据中心就该被赋予“收集、存储、处理、分发、管理、维护”的职能。否则,IDC机房建成了,却没有业务部门愿意把数据集中进来,这有违数据中心的建设初衷。
掌握“点”和“面”,优化配置
要建设,必先规划。各个高校的情况不同,信息化进展也不同,最根本的是了解自身需求和发展程度。比如,了解与掌握目前信息化进展情况,未来想达到的目标以及能够支配的资金等,然后分别从物理和数据层面分步实施。
具体的规划层面,中山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郭清顺介绍了他们做规划的思路: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是宏观需求分析;第二是技术体系架构分析;第三是整体体系架构的规划。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工程师宋式斌认为,在做底层建设的规划时,一定要细,要全。找出“点”的应用与“面”的应用,再优化配置。
他所说的“点”的应用指的是可以独立运行的设备,即该设备发生中断不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转。“面”的应用指的是出问题之后影响其他应用或者设备的硬件设施。他表示,在机房的建设中,电源、空调等就是一种“面”的应用,在建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
机房建设
物理层面的集中,需要细致、全面的考虑。
考虑问题要细致全面
机房的建设,要从最细节着眼。
宋式斌认为,很多机房都准备了双机热备等,花了很多钱,但是这些设备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真正用得上的恐怕很少,造成浪费。而一些机房对空调、电源的采购却重视不够,结果往往因为细节使运行出现问题。比如,几十万美元的设备可能因为非专业空调而出现故障。因此,他认为,机房建设,最要紧的是考虑全面,考虑细致,优化配置,采购涉及到“面”的硬件设施时一定要更加谨慎。
节能问题
眼下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
据位于美国纽约的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显示,数据中心中总能耗的49%是用在非计算领域,包括照明、电力分配、UPS、发电机、风扇与散热系统本身等。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出,影响数据中心的冷却和节能的因素很多,其中服务器本身的节能和冷却固然重要,但其他的相关因素也不可忽略。
高校数据中心的能耗也相当令人头疼,据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工程师沈立强介绍,前2年,清华大学数据中心每年仅电费支出就达五六十万元左右,最近2年估计增长到七八十万元左右。一位老师形象地说,“如果每年能节约50%能耗,就是好几个员工编制。”因此,在建设新数据中心时,节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节能。比如,与机架式服务器相比,刀片服务器大约可以节电30%。
数据集中
物理集中之外,还需数据集中。各校信息化进展和环境有所差别,在数据集成中所采取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是推倒重来还是建桥搭线?
全校各业务部门的系统千差万别,因此,在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与共享时总会碰到一些问题。是推倒重来还是架桥搭线?
主要看成本问题。一些高校由于自身开发实力较强,异构系统多,数据庞大。在这种情况下,推倒重来成本很高。因此,建桥搭线通过交换中心共享数据是更好选择。
而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刚刚起步,各部门的数据也不多,推倒重来的成本要低许多。
而推倒重来建设一个完全新的信息化环境的好处也很明显,毕竟,管理与维护一个同构系统所花费的精力要小很多,而且,日后的更新与升级也更容易。
不过,推倒重来建立“大集中”的数据中心需要统筹、协调全校各业务部门,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权利。因为,业务部门可能会质疑:“我为什么要把东西放你那?”在共享观念尚未形成时,行政保障是主要推动力。
另外,高校各类数据纷杂繁多,并非每一类数据都有必要收集处理存储到数据中心中,同时,并非所有的学校都有财力建设一个非常集中的数据中心。
这个选择题的答案最终取决于你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因素:1.历史因素;2.行政支持力度;3.是否有足够的资金。
关注服务
服务是IT的生命,对数据中心来说,同样如此。
培养技术队伍
这个老话题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新话题。当然,这并不仅是数据中心管理与维护中的特有问题,其渗透于整个高校信息化过程中。
在采访中,王兴伟教授和云南大学网络中心主任邓世昆教授都对此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
他们认为,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数据中心的管理与维护,数据的分发与收集、挖掘与整理,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建设与培养人才是实现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引进监控,知己知彼
建设数据中心,服务意识也要跟上。据宋式斌介绍,北京大学数据存储中心引入监控系统之后,用户满意度大大提升。他介绍说,之前由于数据中心自身不使用其他业务部门的系统,所以每当业务部门系统出现故障时,数据中心总是无从知晓,非常被动。而引入监控系统之后中心就可自行发现问题,然后采取响应方式解决。
“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宋式斌认为,美国之所以在两次海湾战争中能以少胜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使用了非常先进的监控手段,具有很强的侦察能力。
信息化建设也要做到“知己知彼”,争取在故障出现5分钟内由数据中心自己发现问题,方能去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库
提升服务的一个好方法是建立解决问题和故障的“知识库”。之所以建立这样的知识库,是希望减少对特定的人的依赖。因为每个技术人员的维护水平与管理水平有所差别。如何均衡技术水平的差异?把故障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编辑成规章流程供员工学习和借鉴,使其在故障发生之后的较短时间内作出有效响应。
统筹安排
服务也需要统筹安排。复旦大学在建设数据中心过程中,强调“应用是目标,服务是过程”。宓 认为,高校的业务呈现阶段性特征,很多部门对服务的需求呈波浪状,有高需求的阶段,也有日常维护的阶段。因此,要合理、统筹安排,在高需求阶段,可以调用更多服务器提供服务,在日常维护阶段,则可节约服务器。从而节约空间、节约能源、提高效率。
新技术
对比企业数据中心,校园数据中心在采用新技术时总是倾向保守态度。原因主要为:第一,资金的限制。第二,缺乏相关的技术维护队伍。第三,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不过,不可否认新技术往往是改进当前状况的良药。
刀片服务器
越来越多的企业级用户开始利用刀片系统提升计算密度,同时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总成本的再次降低。
专家认为,放眼未来,刀片系统必将成为企业级用户构建适应性IT基础设施,但目前,高校数据中心对刀片服务器的应用还很少。不过对数据中心来说,刀片服务器的优点还真不少,一是节能,二是节约空间,三是告别线缆,便于管理。据了解,与机架式服务器相比,刀片服务器大约可以节电30%。
不过在已经建成的数据中心中,如果要引进刀片服务器,机房需要对通风设施等方面做一些改造。因为刀片服务器的高密度设计对于散热提出了更高要求,给原有机房环境带来了更大压力。比如,如果原来机房是上通风的,需要改造成下通风。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建立数据中心的热门技术。
所谓虚拟化,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这种能够将真实、物理的服务器迁移到虚拟硬件上的技术,正在被看成是未来的趋势。虚拟化提供的关键功能就是环境的灵活性。这个功能配合上工作负载的彼此隔离功能,就可以实现把多个工作负载整合到较少服务器上的目标。
虚拟化的目标就是将操作系统和应用打包成一个可以移动的文件,方便在不同服务器上迁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分区的功能将服务器上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由于采用了虚拟化的技术,无论是从计算性能(服务器),还是从存储能力方面,都很容易的实现按需扩容的需要,灵活的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要进入数据中心应用,虚拟化的产品必须能满足各种复杂环境的需求。数据中心设备种类繁多、型号复杂,对虚拟化产品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虚拟化产品的可靠性和扩展性对数据中心来说生死攸关。因此,要从可靠性和扩展性能力综合考察虚拟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