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雀东南飞”的西部地区到成为人才纷至沓来的热土。重庆市正以“重庆英才”品牌为统揽,政策引领、平台赋能,跑出了人才集聚“加速度”,构建起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新高地。
“到重庆去,干事创业!”“政策好,发展机会多!”近日,2021年“百万英才兴重庆”北京行活动举行,受到了高层次人才的追捧。组团赴京揽才的重庆企业收到的简历中,硕士占66%,博士占29%。
从“孔雀东南飞”的西部地区到成为人才纷至沓来的热土。重庆市正以“重庆英才”品牌为统揽,政策引领、平台赋能,跑出了人才集聚“加速度”,构建起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新高地。
政策创新 优化生态——让人才活力充分迸发
“是重庆人才政策和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让我和老公选择了从广东到重庆。”从中山大学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蕾博士说,自己和老公都是外地人,在“重庆英才计划”的吸引下,两人一起来到重医附一院工作。
现在,刘蕾是该院分子肿瘤及表观遗传学实验室独立课题负责人,她不仅被评为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而且申请到了实施“包干制”的人才项目经费40万元。她说,作为青年科研人员,现在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重庆不仅有充分科研经费支持,而且“包干制”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经费自主权,能够更好地放开手脚搞科研。
今年重庆出台《重庆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实施方案》,一方面,做好赋权提能“加法”,由人才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科研团队和经费使用,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另一方面,做好简政松绑“减法”,通过缩短审批流程、减少实施限制、减轻事务负担等措施,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有效打通了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通道。目前,已立项“包干制”项目438个,带动3771名科研人才参与研究,引导投入资金3.3亿元,其中社会资金1.8亿元。
为吸引人才,重庆打响了“重庆英才”这一品牌,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在“重庆英才计划”的引领下,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分类评价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等创新政策;实施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出台“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博士后创新支持举措等,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3年来,“重庆英才计划”共遴选支持人才1208名、团队255个,首批入选英才取得国际国内领先成果3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18项。广大重庆英才“以才引才”,又成功吸引大批人才在渝干事创业。
目前,重庆正大力实施重庆英才“渝快办”,将住房、教育、医疗等25项便利服务整合,全力构建线上服务、线下服务相结合,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相配套,生活服务、事业服务相衔接的人才服务体系,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让各类人才激情工作、快乐生活。
平台赋能 产业留人——引得“孔雀巴渝飞”
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不到两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高广谱计算成像实验室就突破技术难点,研制出了基于光学芯片的新一代光谱调制器。
“重庆已搭建起智能化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我想到这里来继续实现我的科研理想。”该实验室技术负责人罗飞博士说,他是去年5月从深圳来到重庆,最初团队只有两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30多人,重庆一系列的引才活动帮助他们源源不断吸纳到急需人才,优质的科研配套“包干制”等项目经费及时到位,让他们比预计快了一倍时间就出了成果。
近年来,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搭建产才融合平台,统筹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梧高凤必至,花开蝶自来。在成渝地区合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决策部署下,重庆加速布局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基地和创新空间,形成星罗棋布、众星拱月平台新格局,搭建起让人才挥洒才能的舞台。
据悉,重庆累计引进88家知名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建成创新基地63个;科技型企业突破3.3万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4200余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平台14家……人才发展平台能级显著提升,为各类优秀人才落户扎根、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今年7月,重庆市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出台专门政策,从科研支持、薪酬激励等方面给出10条举措进行支持。
在“重庆英才”品牌带动下,近年来,重庆市新增人才资源52.93万人。2021年前3季度,新招收博士后702人,同比增长67%,出站留渝率保持在80%以上。全年博士后累计入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67个、同比增长76%,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3项、同比增长44%。
重庆市人才发展中心主任钟建川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创新人才工作理念上下功夫,在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上出实招,在加强人才团结引领上求实效,持续聚智汇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日报》2021年11月15日 记者 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