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乡村到城市,从助力开齐课程到开好课程,从完善硬件配备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安徽教育信息化走出了一条信息化推动教育发展的进阶之路。

2_634653_b.jpg

合肥市瑶海区大店小学的智慧课堂上,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机器人的操控方式。蒋娟娟 摄

4_634655_b.jpg

合肥市瑶海区郎溪路小学的智慧书法课堂上,学生们在练习书法。解琛 摄


连续急转、盘旋,顺着蜿蜒的山路,记者一行终于来到大别山腹地——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列宁小学。

与人们惯常对山村小学的想象不同,列宁小学学生手里拿着崭新的平板设备。讲台前的屏幕上滚动着学生的名字,随时、随机,每名学生都有被教师提问的可能。

金寨县被称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走出了5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也曾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是优质教育资源最难抵达的山区。然而,2019年底,金寨实现了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班级平板设备全覆盖。

这仅仅是安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乡村到城市,从助力开齐课程到开好课程,从完善硬件配备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安徽教育信息化走出了一条信息化推动教育发展的进阶之路。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徐静平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智慧学校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通盘谋划,创新机制,完善硬件建设,抓好实际应用,加快深度融合,推动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出坚实步伐。”

雪中送炭,惠及每个孩子

见到杨罗小学校长毕辉的那天,正值周五,也是他一周中最忙的日子——除课后延时外,还要上6节课。

位于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的杨罗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目前在读学生90人,教师9人。“5个年级5个教学班,每个班12门课,9名教师根本不够,每名教师除了教一门主课外,还要上几门其他课程。”毕辉说,教师结构性缺编十分严重。

杨罗小学面临的困境在当地不是个例。除了语数英有科班出身的教师外,其他如体育、美术、综合等科目,都没有专业师资保障,“可以开齐国家课程,但无法开好国家课程”。

2020年6月,杨罗小学智慧课堂系统部署安装完毕。智慧课堂人手一个平板,可以一键下载资源,也能实现师生的及时交互。先进的教学方式让毕辉非常兴奋:“现在好了,教师们都知道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找课件、找资源,这些课怎么上心里有了底。自己不会的,就让智慧课堂顶上。”

截至目前,安徽在线课堂为4000多个农村教学点开设了70万节课,涉及音乐、美术、英语等8个学科,受益学生33万多人,有效解决了教学点课程无法开好和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难题。

乡村是安徽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起点。在“通盘谋划、省级统筹”的背景下,《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出台,明确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

为此,安徽在2018年确定金寨为全省智慧学校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县。如今,在金寨很多乡村学校,记者看到的不仅是在线课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初级应用阶段,还有智慧教育融入教学个性化定制、促进学生“五育并举”等深度应用的场景。

在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中,安徽建立了智慧学校建设资金多元筹措机制,统筹整合各类教育相关项目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按照政企合作共建共管模式,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建立政企工作常态化联系机制,定期研究会商协议框架内的建设与应用问题。

以金寨为例,该县有很多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教两三个或十几个孩子。在这样的地方建设智慧学校,不仅投入成本大,成效也难凸显。企业在进驻时往往只想在中心校投入智能化设备,如此一来,那些分布在偏远地区的教学点怎么办?

金寨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卢万胜说:“我们在与企业谈的时候就明确了‘先啃骨头再吃肉’的原则,参与中心校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建设10个教学点。”

安徽之举,正是“照亮每一个孩子梦想”的生动诠释。2020年底,安徽32个县2090所小规模学校全部完成智慧学校建设,以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应用为王,提升教学质量

2020年初,蚌埠市率先开展市级统筹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覆盖六区三县875所学校6292个班级。面对首批智慧课堂设备的进驻,怀远县淝南镇中心学校校长徐柱很兴奋:“学生能够先一步接触到科技化产物,不仅能为其拓宽视野,更打通了城乡教育的壁垒。”

“从来没想过这样先进的技术能这么快出现在乡村学校。”谈及智慧课堂,该校语文教师杨澜赞不绝口,“系统中抢答、随机选人等互动功能,让学生倍感新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此外,针对语文、英语课文的朗读,学生可以跟随机器原音进行练习,系统自动打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发音,创设了标准的语言学习环境。

而在数学课上,之前难以呈现的知识点画面也能通过画面演示等功能轻松展示。不仅如此,针对课程知识点与学生掌握情况,系统可生成个性化知识图谱,从而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节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课堂检测,也能轻松找到自己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进行自我修补和完善,提升学习效率。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安徽全面推进,多点开花。

2017年8月,合肥八中建成安徽首个智慧校园实践基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慧课堂体系。在 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布置作业、批改试卷,迅速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个阶段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评判学生状态。

在教育部第二批智慧教育示范区的蚌埠,一所中学的智慧课堂班更是因智慧教育声名远扬。2017年,蚌埠实验中学在双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从七年级新生中选取200名学生,组建了4个信息化课改实验班,即智慧课堂班。第一次摸底测试,4个班级总平均分与普通班级几乎持平。随着智慧课堂在各学科的常态化应用,实验班的优势逐渐显示出来,与普通班级慢慢拉开差距,总平均分也稳定高出普通班20—40分。校长王强说:“因材施教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教师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课堂练习,基于大数据分析准确把握班级学情,有针对性地教。”

与此同时,丰富线上教学资源这一基础性工作也一直在稳步推进。安徽省电教馆副馆长李红兵介绍,目前,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资源容量已达588TB,总访问量突破8.8亿人次。2020年疫情期间,省级平台的资源集聚显示了巨大优势——统一组织全省3400多名骨干教师、680多名技术教师,选取160多个录制场所,录制了5033节线上优质课程,覆盖各学段、各学科、各版本教材,实现全省800多万名中小学师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2021年,安徽又组织录制5264节线上课程。截至目前,全省智慧课堂累计开课493万节。

数据教研,助力教师成长

教师行为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走深走实的主体。随着课堂的改变,更深层次的变化正悄然发生。

最直观的是备课方式的转变。金寨县列宁小学校长冯学涛也承担着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现在几乎每堂课都会借助智能化设备备课:“以前我们找资源需要花很多时间在搜索、整理上,现在设备里就有丰富的资源。”

数据也在帮助教师上出更好的课。合肥市蜀山区做了这样一种尝试:在评课环节设立教学目标科学性、教学环节有效性、教学时间合理性、师生活动适切性的四维观察框架,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平台,通过数据抓取和建模,对课堂教与学进行对比分析。“可量化的数据报告,让我重新审视课堂,发现教学症结所在。”琥珀小学教师叶玲玲上完公开课后感慨,“以前不知道自己的课有这么多问题,看到数据报告才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按照传统的评课路径,教师们只会从体验感出发,使用一些较为模糊的词,如很好、较好、不好等来评价一节课。至于这从哪里体现,应该如何改进等均缺少科学量化的遵照体系,也难以说服人心。”颐和佳苑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钱梅娟表示,如今,教师们不仅知道别人上的课为什么好,更知道一些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出现的原因,改进的路径也有了科学的遵循。

“一节课反复上三次,每次都有一个十几人组成的评教组为课堂细节做评估量化,再将此与骨干教师进行横向对比,课堂效果、教研质量自然提升。”蜀山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李德山说。

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的方式也变了。蜀山小学教师王群观摩了的叶玲玲的课,一节课下来,他觉得叶玲玲的教学有条不紊,是一节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好课。但是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显示在师生行为互动上,学生活动偏多且师生活动交换程度较低;在师生语言互动上,常规提问远高于创新提问。这说明本节课是由教师问题驱动学生回答,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太理想,探究能力受到限制。对照着数据报告进行教研,在集体教研的过程中,年轻教师也有了“话语权”。

数据报告呈现的清晰的结果让教师们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为改进教学指出了明确的路径。90后教师侯田和美认为,观察数据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可遵照的、可学习的分析路径。

不仅如此,安徽还依托教师发展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诊断教师学习发展需求,开展精准培养培训。应用教师大数据,形成教师画像,支撑教师精准管理,支持教师评价改革。

个性定制,赋能“双减”推进

“双减”背景下,怎样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怎样设计个性化作业?显然,离不开大数据的精准分析。

实现更精准的教学和个性定制作业,需要全面准确的教学反馈,通过学业数据采集和教学过程性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得到教学评价反馈和学生学情反馈。

对合肥六中物理教师周勋来说,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和个性化学习手册的到来解决了曾困扰他多年的教学难题。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阶段学习的知识薄弱点是大练习的精髓所在。因此,周勋对待练习册中的每一题都格外认真,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们听。尽管如此,每次讲解完,依然会有不少学生拿着画满问号的练习册找他询问。面对学生的困惑,周勋也犯难:“明明我讲得这么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

随着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深度介入,全场景伴随式对学生学情数据进行采集,每次大练习后,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都会为周勋提供从班级到个人不同维度的分析报告,帮助周勋进行讲评练习以及作业设计。

对周勋来说,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帮助他改正了积存多年的教学弊病。“教师在面对多个零散知识点时,往往容易形成就题讲题的误区。但现在依托于多种数据分析,就能找准学生共性错题背后的真正原因,让教师能够直击学生薄弱点,开出精准‘药方’。”周勋说。

除了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的精准分析外,大数据平台为“双减”赋能还体现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和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上。

在合肥,借助“市级民办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也与数据平台进行了有效结合。通过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信息采集,与工商“红盾”信息平台的对接共享,实现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的动态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此外,合肥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时也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2021年,“合肥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平台”上线,通过一站式的课后管理系统,引入多方课程资源,落实常态化监管,助力各校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升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400多所中小学校。


(安徽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夏越 俞路石 俞水 任赫 郭馨泽 曹金玥 方梦宇 王志鹏 统稿:郭馨泽 方梦宇)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