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正”方向,树立青年正确党史观。 始终将树立正确党史观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准绳,遴选一批党性强、水平高、情怀深、人格正的专家成立党史宣讲团,每周四下午分类、分层、分批举办宣讲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自觉站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通过学正、学通、学活“三维促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党史学习中坚定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学“正”方向,树立青年正确党史观。 始终将树立正确党史观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准绳,遴选一批党性强、水平高、情怀深、人格正的专家成立党史宣讲团,每周四下午分类、分层、分批举办宣讲报告。组织专家讲理论,邀请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专家等来校作辅导报告,组织思政课教师开设专题课程,教育引导青年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为青年立好靶、明正理。组织老同志讲故事,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对接学生党团支部解读“校史中的红色基因”,精心设计“我听院士讲党史”系列,10余位两院院士讲述自身科技奋斗、许党报国的感人故事,引发强烈反响。组织学生骨干讲榜样,组建学生宣讲员队伍,讲述英雄的故事或榜样的事迹,开展“隔空对话李大钊”情景宣讲,用“学言学语”“青言青语”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清楚、说透彻,带动学生更加心向党、热爱党。
学“通”内涵,引导青年沉浸式学史。 充分整合各类育人资源,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融入学科、课堂、校园内外的各类活动中,着力激发青年学生学党史的内生动力和自觉意识。融入课程思政,构建三个层次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第一层次开设全校公开选修课,包括《大国钢铁》《跟党学创业》等课程;第二层次举办体现学科专业特色、聚焦学科前沿的学科思政讲坛,包括“材料名师讲坛”“理学之美”“星期四人文讲座”等;第三层次培育选树专业类“金课”,如外国语学院“中共执政理念的翻译探析”、文法学院“课前五分钟”等。融入第二课堂,依托“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将党史教育全面融入德智体美劳全过程、贯穿第二课堂各环节,在国家精品课程《社会实践》中设立“建党百年青年寻访行动”,让学生在实践走访和田野调查中切身感受党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融入文化活动,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在传统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等校园活动中植入党史教育元素,精心编创校史剧三部曲“燃烧”“绽放”“奔流”,诠释爱国、奋斗、奉献的北科品质,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党史学习教育品牌。
学“活”形式,激发青年学习创造性。 积极适应青年群体的学习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活动,力求能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有触动、习有感悟、思有共鸣。通过“菜单式”活学理论,印发“十个一”学习菜单,学生党团支部可从“研读一篇经典著作”“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组织一次红色探访”等10项活动中自选4个开展学习,截止目前,已有724个支部开展活动超过1000场次。通过“接力跑”讲活故事,组织100个党团支部参与“党史故事接力跑”活动,依托新媒体平台接龙讲述“红船上的麻将牌”“骡子车中相约建党”“三湾改编背后的组织行为学”等妙趣横生的党史小故事,目前已刊发39期、阅读量超过20万次。通过“原创剧”活现英雄,开展原创文艺作品征集活动,鼓励青年学生编创并演绎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涌现出《如果我是向警予》《温暖的半床棉被》《高君宇与石评梅》等一批校园佳作。通过“短视频”活跃思想,引导学生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史学习所得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网络上,帮助学生运用“碎片化”时间开展“日常化”学习,制作短视频《青春永不褪色》,呈现34位牺牲时不足35岁的“青年烈士”,教育引导青年铭记历史、崇尚英雄、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