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查找弱项、补齐短板,着力建设“课堂教学、体育文化、体育品牌、育人能力”四位一体的体育体系,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兰州大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查找弱项、补齐短板,着力建设“课堂教学、体育文化、体育品牌、育人能力”四位一体的体育体系,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抓课堂阵地,着力构建开放多元教学体系。 坚持“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原则,稳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建设多元、开放、菜单式的体育课程、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模块,形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通识课程+日常锻炼+体育竞赛”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开发设计田径、“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项目9项,游泳、美体塑身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新兴项目10项,锅庄舞、民族体育舞蹈、武术等具有地区和传统文化底蕴的特色项目3项。开设运动心理学、体育文化概论、体育保健与运动健康等通识课程3门。以体育全覆盖为导向,面向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必修公共体育班592个;面向研究生开设体育类公共选修课13门次;为因病、残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专门开设保健体育课。体育类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为100%。疫情期间,制定《本科学生复课后体育健身活动方案》,坚持“分时段、控人数、优方式、精安排”原则,线上线下相结合开设体育教学项目10项,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课间广播体操。明确把“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积极组织全校本科生开展体质测试,建成并启用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平台。
抓课外活动,着力营造阳光体育文化氛围。 制定文体活动计划,促进课外体育运动与课堂教学互动互补。完善学生健身锻炼机制,依托“兰大悦跑”平台,持续做好跑操锻炼活动,全校学生每月跑步不少于12次、不低于16公里。开展早操兴趣班,每天参与学生500余人。加强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建设,形成以春季学生体育运动会和秋季新生运动会为主体,以“三大球”“三小球”联赛为重点,以研究生运动会和教职工运动会为补充的校级体育赛事格局。每年举办啦啦操大赛、校园跑、五人制足球赛、篮球联赛等各类校院级群众性体育赛事40余项,参赛学生近2万人次。加强校内体育俱乐部建设,先后开设球类、体育舞蹈类、武术类以及田径类等12个课外体育俱乐部项目,每年有4500余名学生参加,有效提升了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多元化体育社团建设,成立自行车协会、锅庄舞协会等各类社团23个。制定《体育教师下学院指导学生群体活动实施办法》,组织体育教师指导各学院举办体育运动会和各类体育赛事,有效提升学院体育赛事质量水平。
抓运动赛事,着力打造兰大特色竞技品牌。 组建武术、田径、女子排球、女子足球等高水平运动队,推进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基地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吸引优秀生源。制定实施《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办法》《高水平运动员惩罚奖励办法》,不断规范运动员管理。设立高水平运动队特色团支部,组织运动员走进康县一中、兰州市畅家巷小学等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塑造。举办“校园之星”分享会,弘扬体育精神,塑造蓬勃向上、追求卓越的校园体育文化。开设“竞赛组织与裁判方法”课程,帮助提升高水平运动员的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分别在甘肃康县、浙江长兴设立女子排球和高水平训练基地,健全运动员日常训练强基、普通赛事热身、赛前集训提高、正式竞赛冲刺的全流程高标准训练体系。精心组织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重大赛事,推动实现“常规赛事奖项不减,重点赛事亮点突出”。
抓评价改革,着力提升专任教师育人能力。 制定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年度计划和学期计划,累计进行业务进修100余人次,开展青年教师观摩课程近400人次。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学生评价,实行公共体育课网上选课、评教,2020年体育教师评价优秀率为100%。成立教学督导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精湛的老师以听看课形式进行监督指导,累计组织听看课600余次。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学生体质健康分析等作为研究重点,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11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8篇。成立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以藏族、维吾尔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为内容开展相关研究,建立西北首个民族体育舞蹈数据库,编写相关著作5部、大众体育文化丛书1部(12册);将藏族“冈朵”、锅庄舞等民族传统项目引入课堂,深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