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自2月2日开设“治学大家谈”线上专栏,邀请大家、名师、校友、学生等撰写文章,在线上的全方位交流中碰撞出别样的思想火花。
“我感恩我在兰大受到的教育,带我进入科学研究专业领域,一直奋斗到今天。”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在兰州大学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特别栏目“治学大家谈”中写道。
在这篇题为《谈谈我的成长与研究——感恩篇》的4000余文字中,姚檀栋深情回顾了自己从小学到留学时代,不同阶段的老师所带给自己的深远影响和正能量。他写道:“上大学遇到李吉均老师,让我们感觉到了科学达人的风范。和他一起搞科研,看到的是为科学牺牲精神的标杆。1980年他带我们去贡嘎山考察冰川,掉进冰裂缝摔断了肋骨,怕影响考察,他硬在冰川上顶了两个星期,直到野外考察结束才去医院。科学是和专注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是和奉献联系在一起的,而兰大就提供了这样的土壤。”
此前,李吉均院士也在开栏之际口述“非常时期与学子共勉”:“为学先求立志,不管风吹浪打,勇往直前。”
不仅是这院士师徒二人,任继周、柴之芳、张宏福、丁林、李灿、南志标、张肇西院士,或亲述自己的难忘经历,或谆谆教导科研方法及科研诚信,真挚的文字让无数学子感动。
“大家谈”不仅包含大师,还包括大众。在推出的一个月时间内,专栏引来近200名教师、学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已发布9位院士、60多位一线教师、13位学生、3名校友等在内的80余篇稿件,全网总浏览量近600万,点赞超万次。
时光倒流至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发,兰州大学在1月26日发布了延期开学通知。“会延迟多久?那些制定好的‘雄心壮志’怎么办?”“没带电脑和书,怎么学习?”“在家没有状态,看不进去书”……
面对师生共同的焦虑情绪,兰州大学自2月2日开设“治学大家谈”线上专栏,邀请大家、名师、校友、学生等撰写文章,在线上的全方位交流中碰撞出别样的思想火花。
对于开设专栏的初衷,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开栏的话”中写道:“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借‘网授’之形施‘心授’之实,请大家谈读书治学、讲人文道理、论济世方略,在百十兰大文化精神的交流互鉴中,引发师生们心灵共振、理想和鸣。”
在这个专栏中,法学院院长甘培忠教授以随笔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小故事:硕士毕业论文初稿被导师完全否定、44岁考博恶补英语、一边当博士一边当博导、60岁“高龄”参加中国邮储银行独立董事考试……总结出“学术成长的路上多是泥泞坎坷,就是匍匐也得前行”的感悟。
“求学生涯有一个特点,过程很美,结果会很残酷;过程很残酷,结果将会很美。所以要选择勤奋刻苦学习模式……”甘肃省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维平教授写下“让信念熔铸人生——致学子的50条治学和人生感言”,受到莘莘学子热捧。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敦煌与西域文明研究院院长郑炳林回味上世纪90年代曾有人劝他下海以改变生活的窘境,他笑言:“我要听了这话,耐不住寂寞,兰州大学会少一个敦煌学专家。”
1986级数学系校友、兰州市委副书记王旭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与学弟学妹分享“踏实干好每件小事情、培养严谨细致的专业思维、勇于做独树一帜的人”。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淑梅在每天刷网看疫情信息的过程中,看到兰州大学举办“治学大家谈”活动,主动给严纯华发信投稿,感慨这是一项很好的育人活动,兰大师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这么多情真意切、掷地有声的精神食粮。
面对每一封来信,严纯华都会亲自回复,讲出自己的体会。这样的“用心”,得来的是网友的认可。
在浏览每日专栏的过程中,学生家长、校友、高三备考生、考研生、中学教师等,都被这场“精神大餐”聚在一起。网友“可乐味牙膏”读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彭勇教授的文章《如何快速成长为合格科研人员》写道:“报考兰大研究生,初试顺利过关。最近一心准备复试,只愿疫情过后,能够进入我日思夜想的学府,在兰大这片知识的热土上继续深造。”
网友在看到兰州大学副校长、曾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李玉民撰写的文章后,在评论中讲起就医往事:“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退休老人。由于胆管结石,影像检查出现假阴性,反复诱发胰腺炎,痛苦不堪。李院长临床就准确判断病情,手术时他直接打电话到手术室询问情况。医护人员一直猜测说‘你是李院长的亲属’,我都‘蒙圈’了。我说‘院长要求你们把病人当亲人,他自己以身作则做到了’。”
阅读着那些“大家”之言,内心焦虑的同学们开始沉下心来,重新制订假期计划,网上听课、阅读文献、学习英语、锻炼身体……
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勾晓华,在回忆非典期间的经历时写道:“每日早出晚归在实验室与古树互诉衷肠,每当完成一个千年树轮样芯的定年,我兴奋不已、自得其乐,外间的各种传言和纷扰皆为噪音,不入耳不入心,醉心于我自己每日的实验,疫情结束、纷扰过后我的实验有非常大的进展,那一年留下的只是快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