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制作思政微视频,打造网上战“疫”小课堂,成为上海高校“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的一种教学创新。

  拍摄制作思政微视频,打造网上战“疫”小课堂,成为上海高校“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的一种教学创新。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最近摄制“家国情怀就是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等系列微视频,该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主讲的“抗击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微视频推出两个小时内,点击观看量迅速破万。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一年来,上海积极落实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增强青年学子对新时代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从“中国系列”课程到“课程思政”品牌,再到疫情期间“云思政”,上海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90多门“中国系列”课程为骨干、3000多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上万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15校试点“新思想”新课程

  2019年秋季学期起,上海在15所高校的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从市级层面统筹推进。

  复旦大学课程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12个专题,大班讲授和分组讨论互动相结合,考核内容则包括出勤、分组讨论和期末论文3部分。“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程呼应,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国家栋梁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说。课程一推出,深受学生好评。

  上海还倡导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以“追寻总书记的足迹”为主题,设立“行走的课堂”,建设“家门口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不止于校园,各校组织学生赴上海自贸区、洋山深水港、中国商飞公司等开展现场教学。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说,上海思政课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要创设条件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感受改革开放的力量。

  一校一品“中国系列”全覆盖

  3月7日晚,上海大学“创业人生”课迎来第九季第七课,2位课程主讲人和4位课程嘉宾借助网络平台,共同探讨中小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创变之路,吸引100多名选课学生和旁听者收看收听并参与讨论。

  听了这一堂“创业人生”课,上大日语系2019级学生章思怡感触颇深:“疫情不会让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也不会磨灭国家积极向上的内生力,在不确定性中用确定性应对。与其惴惴不安,不如脚踏实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对自己和对社会负责。”

  以“中国系列”课程为抓手,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启思政课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一校一品,让课程根植于本校历史文化和优势学科,成为各校“中国系列”课程的鲜明特点。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智造”课、上海健康医学院“人民健康”课到上海政法学院“大国安全”课……“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实现全覆盖。其中,东华大学“锦绣中国”课还开启中英文“双声道”,不仅面向中国学生上大课、讲大势,还以全英文版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市教委要求在“双一流”建设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必备内容,沪上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57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今后将逐步实现在每个一流学科基础上打造一门“中国系列”课程。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上海把“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模式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建设近百门中小学“中国系列”课程,构建跨学段育人合力。

  挖掘专业学科思政教育资源

  对高校而言,更大规模的专业课程教学,持续挖掘各专业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价值观塑造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

  冯岚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一名党员教师,她在学校放寒假后前往武汉探亲,因为疫情,1月20日提前返沪。在家隔离的日子里,她在所授的《奖励旅游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找到“活教材”。她将课程细分为20到30分钟不等的3个时间段,分别用3个思考互动题引导学生不断跟进在线教学内容。比如“假如你参加公司奖励旅游,乘坐豪华邮轮,会面临哪些风险?该如何自救……”2017级会展A2班学生陈熙凯说,冯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生动的网络直播课。“在面临突发重大事件时,不能只顾及小我安危,还需从大我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

  眼下,沪上70万高校师生正参与“云思政”课程,在线教育是开课主旋律,也是思政育人新模式。在东华大学,以“易网工程”育人工作室为载体,学校推进“易班+思政课”改革,组织教师进行思政与网络技术融合探索。教师王淑芳借助思政课易班“云平台”等,实现自助签到、师生互动、课下资料共享和交流等智能教学功能,与传统线下课堂相得益彰,使学生学习黏性大大增强。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