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教育厅和甘肃省文物局于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初步建立符合甘肃省情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含纪念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机制。

  吸引校园“流量”走向博物馆

  课堂无处不在,除了在校园内,还可能在博物馆。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项目不仅让孩子们了开拓眼界,还开启了研学之旅。近日,甘肃省教育厅和甘肃省文物局于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初步建立符合甘肃省情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含纪念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机制。提速博物馆“进”校园时间表,各地文物部门要将其纳入博物馆定级评估、运行评估、免费开放绩效考评等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到2035年博物馆成为全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堂。

  1、“行走的博物馆”助力校园文化

  据了解,《实施意见》分为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长效机制三部分,结合甘肃实际提出了8项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对重点工作规定了量化指标。

  首先是想方设法吸引校园“流量”,在参观接待方面,除规定全省一、二、三级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小学生人数不低于观众总人数的30%、25%、20%,其他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小学生人数不低于观众总人数的15%外,同时还提出了博物馆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展览的要求, 即在陈列展览方面,规定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每年至少策划制作1个面向中小学生的展览,各级各类博物馆流动展览进校园次数每年不少于10次。除此之外,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策划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意味着学生们将开启了博物馆研学之旅。

  2、“莫高窟课堂”接轨校园

  记者还了解到,在现场教学方面,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策划或承接中小学逐步实现“校园定制版”的内容,将莫高窟、铜奔马、简牍等甘肃特色文物纳入中小学教材。开展博物馆现场教学,从而推动博物馆展览、文物藏品等素材和敦煌学、简牍学等特色学科内容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乡土教材;民族地区博物馆要面向中小学生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有力后备军,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都将参与到中小学教育教学,指导和扶持中小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建设发展中来,让各地博物馆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活力。

  3、学校博物馆合作多样化

  到2035年博物馆成为全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堂——从这个目标不难看出,全省博物馆配合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绝不是“昙花一现”。

  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除建立完善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课程与项目资源库外,省内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活动采取的“3+N”模式(以参观一次陈列展览、参加一场专题讲座或座谈、参与一项互动活动为基础,辅以其他体验内容)提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