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学校开出十几门甚至二十门不同项目的体育课已不再是新闻。随着“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深化,沪上不少中小学有了自己拿得出手的体育课程。

  想学的全都有!日前,格致初级中学因开出11门形式多样、好玩有趣的体育课而火了,也引来众多艳羡的目光。

  其实,在上海,学校开出十几门甚至二十门不同项目的体育课已不再是新闻。随着“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深化,沪上不少中小学有了自己拿得出手的体育课程。

  告别枯燥的跑、跳、投,跟着记者一起走进这些中小学的体育课,看看“别人家的体育课”是怎么让学生们“爱觉不累”的。

  场地太小

  体育课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一年级学击剑,二年级学射击,三年级学游泳,四年级学定向越野,五年级学马术——等五年级毕业时,俨然成了一个“现代小五项”的小选手。

  这样的体育课,出现在一所连一根正规跑道都没有的小学里。

  位于淡水路上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是上海中心城区的典型学校:学生数量众多,场地捉襟见肘。占地9亩多的校园,集聚了1300多名学生、38个教学班。但就在这个弹丸之地,学校的体育课却包罗万象,除了“现代小五项”,咏春拳、击剑、棒球、橄榄球等都写进课表,还有大大小小近30个体育社团。

  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操场小得“一眼就望到了边”,但功能齐全。全校可以利用的犄角旮旯被细心地画为“九宫格”,每一个“格子”都可以进行一项运动。打咏春拳、练习跑跳投、打羽毛球等运动,各占一方,互不影响。学校的一间地下室,则成为孩子们的乒乓球馆。而对校长吴蓉瑾来说,“螺蛳壳里做道场”还不能令人满足。

  “黄浦区少体校和卢湾体育馆,都是我们上体育课的地方。”吴蓉瑾说,“半天的快乐活动日,学生们就在活动中心上课,卢湾体育馆里我们有12个项目的体育兴趣班:保龄球、射击、咏春拳、网球、篮球、射箭、冰壶、长拳、啦啦操等,每个项目4个课时,孩子们都可以体验一遍,然后再挑自己喜欢的参加社团。”

  走出学校的围墙,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操场”一下子扩充了好多倍。学校曾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课外上体育兴趣班的孩子总数,远超语数外学科类的孩子。就在本周五,孩子们还要上一堂特殊的体育课——奥运冠军邹市明和他的团队,将带来拳击、体适能、野外求生和国际安防课程。

  众多的体育课程,需要更多的专业师资,学校打开大门,请来更多的专业体育人士走进校园授课。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前上海男篮主教练李秋平、前申花足球队队长刘军、大鲨鱼篮球俱乐部专属啦啦队等,都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后援团队”。

  师资不够

  师资扩容鼓励“一专多能”

  川沙中学老师张森生曾担任过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因为爱好,从大学起就练习武术,还曾获香港国际武术节单项冠军。

  8年前,川沙中学成为全市17所高中体育课程专项化改革试点高中之一,因为缺少师资,“文武双全”的张森生老师开始兼任体育教师。这些年来,武术课吸引了大量的学生粉丝,武术也因此成了学校的体育品牌项目。

  2012年,川沙中学开始高中体育课程专项化改革,但目前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数量有限,学生按兴趣拆分成更多的体育项目班后,具备专项体育技能的师资从何而来?像张森生老师一样,从其他学科教师中挖掘拥有专项体育技能者,鼓励“一专多能”,成为师资扩容的新招。

  川沙中学的运动会数量,也比许多高中多——夏季一天,秋季两天。校长王珏说,川中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体育学号,每个人都要在毕业前修满体育学分。除了体育课之外,广播操出勤率、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甚至参加运动会的组织和裁判工作,都可以计入体育学分。每年的运动会,几乎全员参与,热闹非凡。

  “体育学分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希望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去,有一项体育爱好陪伴终生。”王珏说。

  同样特别的还有满场的学生裁判——在川中的运动会上,有九成裁判是普通学生。为了能让他们在运动会上专业执法,学校特意为他们开出专业的裁判课程。很多学生这边比完赛,立马换上裁判服上场执法。在校方看来,会玩、会判、会欣赏,才算真正学到这项运动的精髓。

  川沙中学还探索混龄体育教学模式,把原来一个年级分性别的体育教学,变为两个年级4个教学班“分选项”的教学模式。高、低年级的学生自由“配对”,成为最小的“教学组”。到了第二学年,“徒弟”变成“师兄”,再去带教新的徒弟。王珏说,这样的教学方式,远比“我教你学”来得活跃,“师兄”和“徒弟”间的互动、较量,不仅有利于技能提升,也为不同年级学生创造了交流机会,成为一个育人的平台。

  缺乏场景

  方寸间“开天辟墙”玩攀岩

  “哇,5米多!”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攀岩课上,一年级(1)班女孩黄芝玮一口气爬到5米多高。从岩壁上下来后,小姑娘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

  地处市中心的上外静小,学生生均活动面积仅1.4平方米,方寸之间,学校“开天辟墙”,同学校一路之隔的静安青少年探索营二楼运动馆合作,特别打通了二楼和三楼的隔层,利用这片空间设计出一堵高近8米的攀岩墙。从此,攀岩课成了上外静小的网红课。

  换上专业的小一号的攀岩鞋,一年级新生们跟着攀岩大咖们开启攀岩体验。一年级(1)班分为两组,一组跟着老师学绑攀岩安全带,另一组跟着老师学打绳结。“攀岩的第一步,要系好安全带,这不仅为了自身安全,也是攀岩最关键一步!”攀岩老师告诉孩子们,把安全带理顺,分清上下左右,根据自己的腰围,收纳好安全带的松紧进行反扣,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以正好可以塞进一个手掌、但不能拔出一个拳头为宜。老师挨个检查好安全带,孩子们开启攀爬。

  另一组孩子跟着老师“变魔术”。一年级的这一课,主题就是学打绳结。从单八字结到双八字结,从兔耳结、蝴蝶结到布林结……各种绳结,五花八门。短短几秒钟,老师手中一个个花式绳结就打出来了,不仅简单易学,且越拉越紧。“学会户外生存技能,不仅在攀岩时可以用,在户外也能发挥作用。而打结,也考验了逻辑思维能力。”

  这门攀岩课缘起一份学生建议。2018年末,学校向每一个学生发放课程问卷调查。有名二年级学生提出,学校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但校园操场不够大,能不能将运动的方向往上,把电视里的攀岩运动放到学校里?校长周云燕不仅倾听了孩子的心声,还与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合作,将攀岩课开进了学校。大到一只帐篷,小到一根绳索,攀岩课利用校园环境制造场景,采用实物教学,学生一边上课,一边还能动手实践。

  “被称为‘岩壁芭蕾’的攀岩运动,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项全新的校园运动,能优化学生体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周云燕说,目前在一、二、三低年级实施普及攀岩课,并在四、五年级挑选优秀的攀岩苗子,组建攀岩校队。孩子们最初是带着“玩”的心态上课,渐渐地,他们在攀爬岩壁的过程中收获很多。

  五年级学生毕业时,学校的毕业课程上加了一项特别体验:每个五年级孩子攀爬到顶端,摘取奖牌,寓意着未来人生道路上,永攀高峰。“他们不仅学会了使用绳索、挂钩,在摸索尝试中,带给孩子们的是体能锻炼,还有视野的开拓、意志的锤炼,感受到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最终形成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和自我目标的不断超越与挑战。”

  去年,学校被中国登山协会命名为“全国攀岩特色学校”。

  专业太难

  快乐游戏中打下体操基础

  平衡木、单双杠、蹦床、自由操、跳马……这些竞技体操中的器械并没有让孩子们望而却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专门辟出700多平方米空间,打造了一个快乐体操馆。“这么大的运动场地放弃建设室内体育馆,相反设计成专业体操馆,就是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领略体操艺术之美。”校长姚捷说。

  35分钟的快乐体操课,在这所全校1300多名学生的小学全员普及。每次上课有一名主教、三名辅教。第一节课,老师就教会孩子们“万一摔倒了,首先该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专业器械也在这里得到改造——快乐体操馆地上铺设了安全垫;平衡木比通常尺寸低一点、宽一倍,且特地设计成鲜艳色彩,初次体验的小朋友不仅减少了恐惧心理,还饶有兴趣。

  校方介绍,快乐体操由专业教练引导,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进行体操基础训练,锻炼孩子的平衡感、力量、形体、气质。“不仅将竞技体操专业项目简化,而且童趣化,比如学习垫上前滚翻时,先不告诉孩子动作名称,而是在一堂课开始时出个小谜语让学生猜,激发学生兴趣,还易学易记。教学中还加入儿歌、比赛,学生更易掌握重点难点。”姚捷说。

  培养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了解体操文化,不仅爱上体操,还有体操带来的意志品质和抗挫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学校坚持多年的初衷。自2006年成立上海市体操训练中心交大实小少儿体操训练基地以来,学校体教结合项目进入优质合作、专业系统发展阶段,先后实施了第一轮《形体与训练》,第二轮《少儿体操》,第三轮《快乐体操》全校普及校本课程。

  如今,每周的体育课与活动课,一、二年级开设“形体与健身”“快乐体操”,三至五年级开设“形体与舞蹈”校本课程,实现全体学生普及教育。学校进入全国第一批快乐体操试点学校,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在基层学校设立体操项目的单位。学校的体教结合体操项目先后在市级、国家级比赛中斩获100多枚金牌,至今已累计向上海市体操二线输送30多名小队员。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