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今年首次出版,是继北京、广州之后的第3本地方语言生活皮书,主要包括“特稿篇”“工作篇”“热点篇”“教育篇”“科研篇”和“附录”六个部分。

  《上海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今年首次出版,是继北京、广州之后的第3本地方语言生活皮书,主要包括“特稿篇”“工作篇”“热点篇”“教育篇”“科研篇”和“附录”六个部分。报告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历程,调查分析了外资企业、医疗卫生、政务微信等领域和古北新区等区域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以及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小学书法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外语教学的状况,并对上海的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状况进行梳理,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近年来上海在优化城市语言环境、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方面的思路、举措与成效。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上海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率先探索“目标管理、量化评估”,以及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集中宣传、新闻媒体语言文字应用监测等措施,为国家确立“一个中心,四大重点领域,三项基本措施”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思路积累先行经验;率先对应届大学生实施普通话免费测试,连续十多年坚持开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有效提高市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水平;制定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地方法规,率先颁布公共场所用语用字行政执法细则,有效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语言环境建设的法治水平。世博会前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进一步开展公共场所外文使用和译写规范管理,颁布了目前全国唯一一部外文管理省级政府规章,成立公共场所中外文使用“啄木鸟”队伍,组织专业力量对报刊图书、广电媒体、政府“两微”、公共服务领域等语言文字应用进行监督监测,有效促进了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的持续提高。《报告》的“特稿篇”对此进行了全面回顾,“工作篇”对迎办首届进博会期间公共场所、重要交通枢纽等语言文字应用检查整改工作进行了具体介绍,“领域篇”对“上海发布”等政务微信、古北地区日文标牌的语言规范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做好语言服务是当前上海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理念。面对大型国际性活动的语言需求,上海早在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就开始探讨提升市民英语能力和储备多语种外语人才的问题,并开展了积极实践。2005年,在上海市语委举办的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论坛上,有关专家正式提出“语言服务”概念;历经世博会、亚信峰会、进博会等一系列多边外事活动和大型国际会展,包括多语种翻译专业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外语服务机制日臻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进一步加强手语盲文等特殊语言文字服务,开展国家通用手语培训、建设国家通用手语语料库、积极参与国家通用盲文研制,同时推动旅游、医疗等各公共服务领域面向各类人群、针对多样需求,加强语言服务。《报告》对语言文字如何助力首届进博会,在沪的外资企业如何解决语言沟通问题,以及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外语教学状况、导医语言服务情况、各领域提供手语服务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学校是上海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上海始终高度重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推进“三纳入一渗透”,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展学生阅读专项行动,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语言教育。《报告》对全市数万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浦东新区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同时介绍了上海率先试点的新高考制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努力回应社会关切。

  保护传承上海方言文化是上海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打造文化大都市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积极探讨保护传承上海话的方略与途径,试点建设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优质完成语保工程任务,建设上海方言文化体验馆,支持指导社区街道开展方言文化活动,取得积极成效。《报告》介绍了上海在协调处理普通话和方言关系方面的政策考虑和具体做法。

  《报告》是在沪两家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合作推出的重要成果。今后《报告》将每两年出版一本,介绍上海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生活状况、关注重要语言事件、探讨热点语言问题、记述城市语言规划,以更好地服务、引导上海语言生活健康发展,提升上海语言生活治理能力,助力上海实现打造全球卓越城市的发展愿景与目标,助力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