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的征程上,安徽从未停下脚步。
“我们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基础性位置,要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努力把全省66.8万名教师的心凝聚起来,把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2019年初的全省教育大会上,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就安徽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上述表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的征程上,安徽从未停下脚步。
“县管校聘”,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早在2013年,安徽便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启动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由学校根据需要按期聘用、动态调整,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同时,全省遴选了17个县(区)开展改革试点。
经过4年摸索,2017年,安徽省教育厅又会同省编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共同开展调查研究,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
这一次,安徽明确提出要实行“市级统筹、县级实施”的工作机制,市县教育、编制、人社和财政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并细化了各部门对教师队伍管理的职责边界。
“改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涉及多部门交叉的改革,难上加难。”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朱玉华说,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但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不少地方着实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2015年,合肥市肥西县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验区,新招录教师全部实施“系统人”管理,实行一年一聘,在编制、岗位总量内,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教师岗位管理、统一教师交流配置、统一职务评聘、统一考核评价,实现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
在改革大潮中,不少教师的职业生涯随之迎来了变化。
“早上提前半小时到教室,下班了还在办公室准备教案。”从被推着往前走到自觉奋进,肥西县桃花镇中心学校教师余晓艳感触颇深,“以前觉得考上编制,就拿到了铁饭碗,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不努力,可能就会在双向选择中被‘筛’下来。”
“摇摇晃晃”的椅子只有能者方可坐稳,一大批教师的斗志被激活了。教师职称评聘由县域内统一管理,使更多业务能力强但资历尚浅的教师看到了晋升希望。
乘着“县管校聘”改革的东风,2017年,合肥高新区破除以学校为单位的传统职称评聘方法,实行“统一核编、统一评选,学校聘用、学校考核”制度。
例如,一所有33名在编教师的学校,按照之前20%的投放比例且小数点后数字超过8方可进位的规定,高级职称的指标只有6人。而改革之后,在扩大基量的基础上,只要符合条件的教师均可以参评高级职称。2017年,合肥高新区共核定中学高级岗位10个、小学高级岗位14个,和“一校一核”相比,全区多出了3个高级岗位指标。
“在新的评价机制下,不问年龄大小,只看能力高下,老教师和新教师是一样的。”合肥高新区社会事业党委委员、社会事业局教育处处长叶光华说。
搭建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201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
在《实施意见》指引下,安徽各地妙招频出,陆续驶入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快车道。
在这条各地彼此都铆着劲儿你追我赶的道路上,合肥市经开区成为一匹杀出重围的“黑马”。
合肥市经开区坚持每年对在岗在职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测评,这项一度在当地教育系统颇有争议的政策至今已坚持了近10年。
“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岗位,要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育好人,不能把这个职位当作‘铁饭碗’,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合肥市经开区社会发展局局长李应天说。
建设“立交桥”,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是合肥市经开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
依托市级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开展的“送培送教”活动,合肥市经开区开展课例研讨、同课异构、专题讲座、点评交流等教研活动,把市里的骨干教师请进来,拓展区内教师的教学思路。
好政策帮助一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一六八玫瑰园学校教师赵伟便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如今的赵伟早就没了7年前刚入职时的青涩和胆怯,33岁的他正迎来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感觉自己这几年最大的成长是对教材的融合创新,例如,上初一的数学课也可以融入初二课程的相关内容。”在赵伟看来,创新力是自己得到的最宝贵财富。
这份财富从何而来?赵伟的回答是“平台”。
2013年,赵伟来到当时刚建校不久的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在学校为年轻教师“引路子、压担子、搭台子、扶梯子、数牌子”的各种举措下,赵伟记不清有多少省市教研员、老教师帮他磨过课了。一节课最起码要磨个五六遍,每次都有新变化,“正是一次次的改变,让我站在讲台上充满信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力如何提升,方法同等重要。
《实施意见》将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全省各地应主动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支持教师工作决策、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新路径。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治理。
技术加持,事半功倍,这是新时代教师的福音。
合肥市蜀山小学教师李运烨庆幸自己赶上了“ 教育”的好时代,“以前总是低着头上课,知道自己的课有问题,但是问题在哪儿始终搞不清楚。现在有了同课异构大数据的对比报告,立刻明白了差距所在”。
不久前,安徽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这份热乎乎的政策给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每年度应开展不少于6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在校本应用考核中获得不少于20学分。通过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政策倾斜,为乡村教师撑起一片蓝天
除了聚焦帮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外,安徽的政策考量还包括如何让广大乡村教师教得好、留得住。
“第一步,是要让我们的老师乐有所居。”朱玉华说。
2015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村教师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将农村教师住房全面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成入住一批农村教师公共租赁住房,逐步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制定“十三五”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规划,拟建45379套教师周转房,截至目前,累计开工建设20836套。
“现在的教师宿舍里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夜晚批改作业、备课无论忙到多晚都不用担心影响同事休息了,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提起教师公租房,安徽省临泉县姜寨中心学校青年教师徐晓娴高兴地说。
记者近日走进徐晓娴的宿舍,55平方米的房间有两间卧室、一间厨房、一个卫生间、一个客厅,宽敞明亮。“现在到办公室只要几分钟,生活上方便多了。搬进公租房后,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舒心、安心,有了家的感觉。”徐晓娴说。
居住条件的改善让临泉县的青年教师吃了颗定心丸。“以前我们住的是简陋的瓦房,甚至是危房,下雨屋里要放大盆小盆接着,还没有厨房。老师们想备课,没有安静环境;想辅导学生,没有独立空间。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跟城里的房子差不多了。”对比往昔,谢集中心校青年教师蒋贝贝感慨万分,“我刚考到这边来上班时,一看住得那么差打算辞职,后来学校建了教师公租房,生活条件好了,工作环境也好了,跟过去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职称评聘方面,安徽也正向乡村教师输送更多红利。
2016年,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联合出台了《安徽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在新的评审标准条件中,为体现向乡村教师倾斜的导向,对乡村教师评聘职称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此外,在表彰奖励、课题立项、考核等级等方面也有相应的倾斜举措。
同时,安徽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两年以上的经历。在乡村连续任教满30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可不占岗位结构比例评聘相应职务。在县域中小学教师相应岗位总量内,凡在乡村任教累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乡村教师,符合晋升一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申报条件的,或者教龄满30年、有高级教师职称资格而未聘任的城镇教师,本人自愿到乡村学校支教3年以上的,可不受学校岗位职数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