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下大功夫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安坝村坐落在地处秦巴山脉的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雷坝镇,群山环绕,平均海拔3000多米,曾经是一个极度闭塞、贫困的村庄。过去,孩子们只有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才去镇上读书,在村里,上幼儿园还是个新鲜事。

  2016年7月,雷坝镇中心幼儿园终于落成。安坝村村民张桂琴清晰记得当年秋季开园第一天送孩子报名时的火爆场面,附近的村民们把幼儿园挤得水泄不通,比赶集还热闹。“镇上有了公办幼儿园,村民们甭提多高兴了,够年龄的娃娃都早早来报名了。”张桂琴说,有了家门口的幼儿园,村民们能腾出手来务工、忙农活,也看到了希望。

  这些细微的变化背后是甘肃教育精准扶贫的“大文章”。近年来,甘肃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下大功夫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努力使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增强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实现“幼有所育”——

  贫困地区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今年秋季刚开学,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黄家堡村村民吕吉鹏决定在家门口的教学点为女儿吕馨悦报名上幼儿园中班。在此之前,孩子一直跟随他在嘉峪关市上幼儿园。

  吕吉鹏说,自己在外面务工,孩子上学很不方便。村幼儿园配备了专业幼师,课程开设丰富,和城里幼儿园几无差别,孩子在幼儿园很快乐。

  黄家堡教学点的变化在甘肃并非个例。近年来,甘肃将学前教育列入教育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重要内容,深入实施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工程,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各地幼儿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前教育是甘肃省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更是贫困地区的‘短板’。我们按照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的思路,新建或依托小学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做好科学保教工作,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说。

  据统计,近年来,甘肃持续投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25.53亿元,新建、改扩建4821所行政村幼儿园,全省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1500人以上行政村以及省定23个深度贫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有需求的行政村“六个全覆盖”,构建起了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体系。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干旱多灾县、革命老区县,经济基础薄弱,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2012年前,全县仅有一所公办幼儿园。近年来,环县共投入资金2.02亿元,全面启动城区、乡镇公办园项目建设,先后在城区建设3所公办园,152个1000—2000人的行政村建成幼儿园147所,63个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建成幼儿园68所,为40个无学生的脱贫村也预设了幼儿班。截至目前,该县在园幼儿达到11912人,较2011年净增7501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2%,比2011年提高53.8个百分点。

  “孩子就近入园,留住了生源,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家长也不再为‘入园难’犯愁,解放了劳动力,能腾出手来搞生产,实实在在增强了获得感。”环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明君说。

  优质资源共享——

  走“活”城乡教育一盘棋

  对于今年55岁的武威市古浪县教师张国贤来说,守着几间“下雨天漏雨,刮风天钻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学校和“7位教师教3个娃娃”的时光已经彻底成为历史。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2017年秋季,张国贤所在的新堡乡泉沟小学及学校所在乡镇整体搬迁至位于古浪县城东北部40公里处的黄花滩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区——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张国贤也“搬”进了崭新的绿洲完全小学。

  走进绿洲完全小学,现代化的教学楼,平整宽阔的操场,教学楼里计算机教室、音乐室、美术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留守儿童之家”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我们的办学条件和城区学校相比并无两样。”张国贤说,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福利,也从根源上解决了教育公平。

  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好教育。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一直把读书学习作为改变命运、摆脱困境的机会和希望。为让每一个贫困地区孩子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甘肃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将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延伸到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并通过师资配备向乡村学校倾斜、优质校和薄弱校联校办学等措施,让乡村学校强起来。

  临洮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近年来,该县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了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和学前4个学段城乡学校点对点资源联盟办学模式,通过结对联动、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走“活”了城乡教育一盘棋。

  此外,甘肃还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 ”、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等形式,促进城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按需求规划建设乡村小学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鼓励各地探索学制方面改革,实行“三六学制”或“四五学制”,即小学前三年或四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后半段到中心学校或是城镇学校寄宿,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缩小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距。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教育发展,下大功夫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我省教育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王海燕说。

  突出“兜底保障”——

  打赢控辍保学攻坚战

  “我做梦都想上学,每次做完家里的活,都会抽时间看书学习,总盼望着重返校园的那一天。”近日,记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癿藏中学采访时,见到了辍学一年多又回到校园的九年级学生马丽。谈及重新返校的日子,这个腼腆文静的女孩露出了坚定自信的笑容。

  摸底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之前,甘肃共有2万余名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学生。为确保失学辍学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甘肃采取攻坚行动、冲刺行动等方式,因地、因家、因人施策,实施“一生一档”精准控辍,全力解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

  每天下午4点,临夏州教育局副局长贠海军都会准时收到一份全州的控辍保学数据统计表。记者看到,表格上清晰地备注着各个县(市)当日的注册人数、实到人数、建档立卡户和未到校学生情况说明,贠海军核查签字后,这份表格要送往州委、州政府相关领导手中。

  “州委、州政府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根据考核结果,每年对工作滞后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实行问责。”贠海军说,考核监督“指挥棒”的强力推进,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控辍保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县、乡、村和学校共同采取强有力措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劝返率达到99.89%,全州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显著提高。

  从2018年3月至今,甘肃累计劝返复学学生258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9716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

  为提高教学质量,让劝返学生“坐得稳”,近年来,甘肃为深度贫困地区中小学招聘5285名特岗教师,并选派2430名优秀教师和4031名师范类专业在校生开展支教,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为深度贫困地区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8.68万人次,保障了劝返复学学生“学习有人教、生活有人管”。

  此外,甘肃还实施了“9+1”教育精准扶贫专项支持计划,制定14个市州“一市一方案”、23个深度贫困县“一县一清单”、贫困家庭“一户一策”和受教育贫困人口“一生一规划”方案,强力构建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各类贫困学生的“一揽子”帮扶政策,确保每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截至目前,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精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弱项,在夯实基础上找准发力点、下足绣花功夫,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王海燕说,目前,更多的巩固和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扶贫行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开展,教育扶贫正成为强大的推动力,助推甘肃打赢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