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江西教育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加强党的领导、用好督导‘指挥棒’、压实各级政府责任,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地见效的重中之重。”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源南学校学生在展示自己创作的农民画
编者按: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为了全面反映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进展和成效,以此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部组织了“落实全教会 奋进迎华诞”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以一场开在基层的新闻发布会、一次媒体采访团深入基层采访的形式,充分反映教育一线的鲜活实践。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科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舒小红走上教育局领导岗位已有17年,谈起近年来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感受,她连说了两个“有力”:“党政主导更加有力,部门联动更加有力。”
这一席话牵出了江西的一项重要改革——以督导考核为“指挥棒”,抓住地方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牛鼻子”。强有力的督政体系,推动江西全省于2018年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回顾江西教育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加强党的领导、用好督导‘指挥棒’、压实各级政府责任,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地见效的重中之重。”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
压责任——
评估结果成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
“江西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极力打造‘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齐心、合力共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局面。”叶仁荪说。
一把手重视,才是真正的重视。江西省委、省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省委常委会
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民生实事工程安排方案。省政府划定时间表、路线图,将工作任务和责任横向分解到边,纵向落实到底。
同时,江西还向前迈进一步,创新督政机制,由省委组织部与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建立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
由此,督导工作转变为既督导评价党委政府,又督导评价领导干部。从评价县级政府班子,转变为评价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特别是将县委书记、县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拓宽了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象的范围。
“原来我们有事要找县长、书记很难,现在县长、书记隔三岔五主动找我们,问教育发展有什么需求。”江西省会昌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事实上,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进行督导评价,江西不是独家,之所以成效显著,还源于江西在督导评估实施单位以及评价方式上进行的变革。
“过去,仅由教育督导部门对各地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评价,推动力实际上是有限的。”叶仁荪说,少数地方对督导结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正是这些实际问题,推动着江西不断进行机制变革——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共同实施教育督导评价工作。
2016年,包括教育厅、发改委、人社厅等单位在内的江西省政府督导委员会成立,自此,江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江西省财政厅出台专项奖补政策,4年来安排51亿元进行奖补;省编办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向教育部门倾斜调剂,缓解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足问题;省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开辟联审联批“绿色通道”,加快学校建设;省人社厅在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倾斜……4年来,江西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12个成员单位累计派出厅级领导120余人次带队开展工作。各部门还通过挂点到县、结对帮扶等方式,协调解决均衡发展的难题。
督查的效果关键在改进和落实。若下了大力气评价,结果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评价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为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江西省转变评价方式,紧紧抓住“结果运用”这个关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入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评估结果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前置条件、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将县党委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结果抄送到设区市党委政府,同时,江西出台约谈问责办法,先后对履职不力的11个县(市、区)领导干部进行约谈问责,一系列举措使得江西督导考核呈现出勃勃生机。
强投入——
“两个只增不减”纳入对市县高质量发展督导考核
江西省委、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督促各级政府加快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1989年,现任芦溪县源南学校党总支书记的龚德凌刚满20岁,已在城镇学校任教两年。得知山区师资短缺,他主动请缨,来到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源南中学(现源南学校)。
报到的第一天刚好下着雨,校门口前面的黄泥路泥泞不堪,脚踩下去就拔不出来。进了校门一看,整个学校没有一块玻璃,窗户上糊着报纸,破了一层就再糊一层。
龚德凌有写日记的习惯,学校办学条件的每一次改善他都会记录下来。此后,无论学校兴建学生宿舍、建成综合大楼,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厕所,还是铺设塑胶跑道,装备电化教学设备,再到近几年投资2000余万元对学校硬件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每一件事龚德凌都记得清清楚楚,一场30年办学条件改善之路,在他笔下徐徐铺开。
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芦溪县的教育支出连续3年占到全县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6.6%,仅2018年教育投入就达到12.8亿元,有限的财政资金全被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这也是江西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央要求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我们将这一指标纳入了对市县高质量发展督导考核,对落实不好的地方进行扣分。另外,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的原则,对各地教育支出进行监督评价,确保教育经费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叶仁荪说。
一系列硬举措使江西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14年的705.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52.2亿元,增幅达49.2%,占整个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稳定在18%左右,其中,60%以上投给了义务教育。
江西经济欠发达,去年GDP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在这种情况下,江西财政教育支出居全国第七位,居中部第一位。
有了投入保障,江西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工程,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江西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城镇教育资源扩容、“全面改薄”、“大班额”化解计划等5项义务教育集群式工程,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6603所,新增校舍1102.2万平方米、学位68.5万个、功能室1.46万个、图书2479.8万册、电脑15.6万台,极大改善了全省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资源均衡配置水平显著提升。
提质量——
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考核加分项
屏幕上方,芦溪县里山小学的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中,屏幕下方,中心校的课堂正在直播。在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专递课堂的教室,中心校和教学点的学生正用这块课桌大小的屏幕齐上一堂音乐课。
从一支粉笔到一块屏幕,技术的进步消弭了信息的鸿沟,也给乡村学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里山小学、马塘小学是宣风镇中心学校下辖的两个偏远山区教学点。十几年前,校园内只有几张破旧的课桌椅和几块掉漆的黑板。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音乐、美术常年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不高。2017年,两个教学点安装了专递课堂系统,不仅让学生同步上到中心校有趣的音美课,还让教学点的教师看到了自己上课的不足。
信息化是解决城乡、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重要途径。近3年,芦溪县投入2000余万元,实现了全县中小学教室一体机、功能室、100兆以上宽带网络全覆盖,建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开展以强带弱、以城扶乡的校际网络帮扶,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还有赖于顶层设计和机制突破。201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对教育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同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考核制度中加入信息化内容,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考核加分项,并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各级教育部门重要工作。
为扩容优质资源,江西省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集团化、学区化,优化网点布局,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
江西去年启动首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以此为契机,南昌东湖区启动组建三大教育集团,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南昌西湖区以6所名校为龙头组建6个大学区,实现学区内教师交流和教育教学工作同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教育生态在江西蔚然成风,有力保障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提质提速’快车道。”叶仁荪表示,江西将持续抓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巩固提升,进一步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