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浙江对非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由浙江师范大学中非经贸研究团队参与编制的《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年)正式发布。

  前不久,在浙江对非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由浙江师范大学中非经贸研究团队参与编制的《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年)正式发布。这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的地方对非经贸合作计划,因内容翔实、贴近民生,深受广大商会和企业代表的一致好评。

  从理念到蓝图,从现实到未来,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交会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浙江是拓路的先行者、创新的实践者、开放的合作者、成果的收获者。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强调,要从青年入手、从学生做起,把教育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事实上,近年来浙江教育也发力“一带一路”建设,助推实施国家战略。

  擦亮“留学浙江”的金名片

  “我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了导游带团技巧和艺术、市场营销、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回国后我想当一名旅游业培训师,帮助更多国人就业,搭上华人东南亚旅游热的顺风车。”在去年6月第三届“一带一路”产教协同高峰论坛上,东帝汶留学生代表拉莫斯·宾通·娜塔莉亚·格雷迪对自己的浙江留学生活连连点赞。

  推进留学、培养人才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我省高校外国留学生超过3.75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1.6万余人,且实现学历留学生比例过半。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蓝晶晶说:“留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正是浙江城市魅力和教育吸引力与日俱增的真实写照。”

  为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子来浙求学,2016年起,我省还专门在“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中单列出500万元,用于招收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截至目前,已有2万余人。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省高校还组团出海,主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子抛出“橄榄枝”。2016年以来,省教育厅和省商务厅通力合作,每年组织我省高校携手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先后到格鲁吉亚、捷克、西班牙等国举办浙江国际教育展,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家长前来咨询,极大地扩大了浙江教育的影响力,为优秀生源来浙江留学提供了便利。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卢正中说,政府部门搭台,高校抱团唱戏,直接参与到境外成熟教育展会,是让当地学生了解浙江教育、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有益途径。

  与此同时,我省高校还积极承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修培训。商务部认定的首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累计举办职业教育和港口、汽车、工业、商业文化等领域的培训班115期,为116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650名产业界、教育界官员及院校教师,学员遍布五大洲。2017年,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也在宁波诞生。宁职院校长张慧波表示:“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职业教育也要‘相伴相生’跟出去,一炮打响‘浙江职业教育’的名号。”

  建设浙江文化的窗口驿站

  去年10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开出了全省首个土耳其语专业,并邀请国内唯一一位土耳其语专业教授沈志兴加盟。校长洪岗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可以用英语等通用语言进行一般沟通,但想真正走到当地民众中,真正了解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增进彼此的感情,还是需要用当地民族语言沟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年来,我省积极结对海外姐妹学校、洽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外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和特色课程群建设,把学校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先锋站。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伴着法语版《两只老虎》的曲调,30个因学习遇到挫折而信心不足的毛里求斯儿童开始活跃起来,玩游戏、唱汉语歌……在浙江理工大学与毛里求斯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少儿班里,欢声笑语不断。

  去年,浙江师范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摘得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的最高奖项——“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奖”。浙师大和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共建的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和美国中田纳西大学合作共建的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则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强大的人文属性,能使浙江人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关系更紧密、沟通更顺畅。”蓝晶晶介绍,目前我省共有16所高校在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所孔子学院,其中多数位于“一带一路”沿线。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省也积极请进来。2004年,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创办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2014年,温州肯恩大学获批正式设立,这是我省第二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同年,浙师大与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举办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复,成为我省高校首个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去年9月底,全省高校又一个独立办学的海外校区——浙江万里学院汉堡校区正式启用,面向欧洲学生开设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课程。

  截至目前,我省高校已有1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142个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地区)项目。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引进来、走出去,浙江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越发矫健,通过“政府搭台、教育唱戏、民心相融”的方式释放更大的辐射。

  做好对外开放的智囊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拉近民心,教育须先行,加快加深对各国文化的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方向、出谋划策。

  这些年,我省高校纷纷集聚人力物力,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像浙师大早在2007年就设立了非洲研究智库,目前已形成了“一论坛、两院、两馆、两基地”的教育对非工作格局,是国内非洲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浙江工商大学成立“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聚焦中阿经济文化;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东北亚研究中心,定期分析解读地区发展的最新动态……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0所高校的11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且多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去年6月召开的全省“一带一路”论坛上,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14所高校的18个研究机构入选“一带一路”建设智库支持单位,超过总入选机构数的50%。

  而服务那些“走出去”的企业,我省高校更是深度参与者。2017年12月,我国首个高校与企业协同开展的针对工程项目建立的属地化人才培养学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海外“鲁班学校”在非洲喀麦隆揭牌。随后,中国第一所伴随中资企业“走出去”在柬埔寨建立的海外丝路学院——柬埔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据介绍,这些境外办学机构不仅致力于规范加强本土化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积极向外籍员工介绍中华文化和浙江情况,搭建浙企与外籍员工交心的平台。

  站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起点上,浙江正在全力争做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排头兵,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去年6月,我省发布《浙江省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为浙江教育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指明方向,要求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城市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全面开展教育国际合作,吹响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号角。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