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职业教育自觉地和地方经济紧密对接,把自身发展与全省经济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为乡村振兴、为农民脱贫致富贡献着一份坚实的教育力量。

  午后,记者走进常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只见一间教室里,一群中年阿姨正在学习给婴儿洗澡穿衣。她们手里抱着塑胶娃娃,在教师指导下,不断调整着姿势手法。这里走出的“常山阿姨”们用专业的服务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在浙江,职业教育自觉地和地方经济紧密对接,把自身发展与全省经济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为乡村振兴、为农民脱贫致富贡献着一份坚实的教育力量。

  鼓励职校服务乡村振兴

  去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全面开启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征程。在这一新征程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浙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

  为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从事社会培训和乡村培训工作,省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制定职业院校教师校内工作时间以外从事社会培训管理办法,在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绩效工资倾斜管理办法。目前,舟山、丽水等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的地区已开展实施,保证了教师参与社会培训和乡村振兴活动的积极性。

  “十三五”期间,我省遴选了50所省级中职名校,其中有21所是农村中职学校,扶持建设的200个中职名专业中有41个是涉农专业,重点扶持建设的194个薄弱学校主干专业中纯农专业达26个。农产品保鲜与加工、观光农业经营、药品食品检验等成为农村职校的热门专业,养老护理、乡村旅游等专业方向也受到学生家长的热捧。

  由职业院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共建的产业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如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两山”旅游学院、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湖州美妆学院、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民宿服务产业学院。一个学院带动一个产业,服务当地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浙江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省各职业院校、乡镇成校及社区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在设施、师资和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承担培训任务,以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004年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截至目前,省电大在全省62个市县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建立了46个省级农民大学生实践基地,共开设11个纯农和涉农专业,到2018年春,全省已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60644人,累计毕业37847人。

  在职业教育的助力下,近年来,浙江省涌现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具有浓厚乡土情怀的现代新型农民。获得6项科技专利的农民大学生马剑法、在火山岩上种茶的玉环火山茶创始人林招水、在丽水黄村乡成立第一家电商企业的90后方敏……在2017年浙江省农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获评名单中,首次出现了省市两级49名新型农民的身影。

  农民培训热火朝天

  乡村振兴,就必须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浙江各地的职业院校承担起了这种角色,用专业和智慧唤醒了乡村那些沉睡的资源。

  早在2014年,湖州市就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意见,并建立了19个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他们分类型、职业方向确定教育内容,聘请专家与农技推广人员为农民讲授理论知识和新型实用技术,还选聘种养大户、农产品经营大户介绍创业历程和经验。农民不再是一个被标签化的尴尬身份,而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依托44所职业院校和1089所成技校、社区学校,温州也大力推进“体面农民”培训工程,推出了民宿服务、农村电商、水产养殖、养老护理等150余个特色培训项目。如今,一批富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农民培训品牌已然形成,如永嘉县的楠溪月嫂培训、苍南县的新农民技能培训、平阳县的乡村旅游培训、鹿城区的农村弱势群体素质提升培训、洞头区的渔业船员培训等。温州市教育局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培训品牌项目,既接地气又有特色,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就业前景好,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就近就业和创业创收的需求。

  前不久,平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启动了“春苗行动”,党员教师和学生带着一颗“红心”走进广袤的乡村。在村党员先锋站上党课,为乡镇党建拍摄微电影,不辞辛劳搜集素材编写村志,帮村里企业开展技术革新等,师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学校还把服务乡村建设的一项项活动转化成一门门以乡村建设为引领的村校共建课程,打造了“春苗行动”的升级版。

  如今,平湖市31个片区、97个村社的998名学生、31名学校干部、98名党员教师共同参与到“春苗课程”的设计中,开发了实用生活技术、美丽乡村宣传、养老保健、工艺传承4大类、47门课程。在平湖职业中专校长姚雁看来,乡村振兴是一个时代机遇,找准对接点,学生学以致用的天地会更广阔。

  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力量

  遂昌,一个位于浙西南一角、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城,却在近两年一下子“火”了。在这里,以县域命名的农村电商“遂昌模式”,点燃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第一把火。遂昌以其独特的社会组织模式,通过电商平台率先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

  而提到“遂昌模式”,就不得不提遂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当电子商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挺进农村市场时,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却遭遇了“人才荒”。遂昌职业中专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市场需求。2004年,该校在丽水市率先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精通网络技术、线上营销、物流管理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电商新农人”。2016年,丽水市首个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学院在遂昌职业中专成立。借助这个集人才培训、经验交流、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学校承担起各种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每年培训电商人才约1500人次。

  焦滩乡焦石娄村村民钟建军如今成了遂昌县的“红人”。借助网络平台,他自制的豆腐乳、腌腊菜、千层糕、溪鱼干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经过包装的农副产品身价倍增,钟建军每月收入近5万元。“高中毕业后,我开过客车,当过工人,而真正让我腰包鼓起来的是那段‘触网’的经历。”钟建军说的正是参加遂昌职业中专电商培训的经历。

  职业教育强大的力量,让遂昌县开始在资源整合中寻求突破,并逐渐构建起以县职业中专为基地、县成人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为主要抓手的终身教育网络。以地域相邻为原则,县教育局组建了4所区域中心成技校,通过公开选聘将25位优秀教师编入4所区域中心成技校。

  改制后的各区域中心成技校紧扣当地经济发展,与省、市、县的10多个部门联合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家政、技工等各类培训班。2010年,更是创造性地推出了“进百访千”活动,由成技校教师选择100个行政村和1000户农家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如今,它们已经成为培养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

  随着各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县市区加入到遂昌的行列,一幅教育助力山乡巨变的美丽画卷正在浙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