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积极培育和扶持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建设,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和综合性考评。

  四川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紧紧围绕“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先后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通知》等文件,按照“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工作思路,通过健全“三大机制”、突出“四个抓手”、实施“四大项目”,坚持底部攻坚,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一、健全“三大机制”,夯实“两类学校”发展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6年起,全面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600元、初中不低于800元标准。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对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并继续对高海拔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补助取暖费,切实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二)建立两类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机制。先后出台《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等系列政策标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2018年,进一步明确两类学校办学的底线标准:对于小规模学校,原则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7.85平方米;生均图书册数不低于25册;每名学科教师配备1台计算机;功能室和教学仪器设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对于寄宿制学校,原则上生均学生宿舍建筑面积小学不低于5平方米、初中不低于5.5平方米,食堂(伙房)生均建筑面积1—1.2平方米;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有开水供应和淋浴设施;有开展团队活动必需的场地与条件,确保厕位够用、干净卫生。要求各市(州)、县(区、市)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逐校摸清底数,对照标准,倒排时间,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到2020年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三)健全“扶弱保底”投入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全面改薄”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等系列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的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作为重点,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截至2018年底,全省“全面改薄”累计投入资金277.27亿元,累计开工建设校舍面积1254.48万平方米,校舍竣工面积1196.9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设施设备采购金额15.2亿元。另外,省财政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全省脱贫攻坚“四大片区”改善每乡标准中心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二、突出“四个抓手”,全面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一)抓政策,强化农村学校师资配置。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等政策,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和规划。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招不进、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出台《关于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每年为119个艰苦边远地区县(市、区)的农村学校免费定向培养紧缺学科教师,重点为乡村学校培养一专多能教师。2018年,招录公费师范生近3600名,安置公费师范生2000名,招聘特岗教师3917名,首批招募“银龄讲学”到岗63人。增加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成都市率先对在校生300名及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并明确具体的班师比标准。

  (二)抓改革,促进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出台《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形式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与此同时,大力探索校长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努力理顺并推动落实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教师的职能职责,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切实落实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政策,并优先满足小规模学校需要,保障乡村教师职称即评即聘。

  (三)抓培训,提升农村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完善“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要求市、县级人民政府把农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培训需要。健全农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能力建设,推动农村教师区域研修与校本研修常态化。改革教师培训经费及招投标管理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师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5年,国家和省级投入经费7.6亿元,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校长74万人次,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四)抓待遇,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全省88个“四大片区”贫困县近8万名农村教师,最低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所需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省财政按每人每月220元给予定额补助,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和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方式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三、实施“四大项目”,全域推进优质教育共享

  (一)全面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农村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组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推动乡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培训会,坚持把推动教育信息化作为解决省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推进乡村义务教育振兴的重要抓手,高质量推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全省9298个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已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确保全省教学点2.5万余个班级、3万余名教师、53万余名学生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二)建设“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将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全省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截至目前,为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教育管理部门和2万多所中小学设置了管理账户,有超过13万个教学班实现多媒体设备配备,并通过设备接收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送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实施“远程教育信息化项目”,初步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大力推广“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利用远程教育手段,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远程直播、录播、植入等方式,定点输送到贫困地区、偏远山区、民族地区。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51个县(市)使用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成都实验小学等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广元、自贡等市通过建设信息化“专递课堂”,在优质校和中心校建设录播室,以同步直播方式将城镇优质师资和优质课堂,共享给薄弱学校和村小教学点。从2016年起,启动实施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内地1000所学校结对帮扶藏区1000所学校;在彝区13个县(区)开展全方位对口帮扶工作。

  (四)组建教育发展联盟,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横向交流。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积极培育和扶持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建设,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和综合性考评。广元市在全国率先发起“农村小微学校联盟”,甘肃、青海、贵州等9省(市)256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加入联盟,联盟学校通过问题共研、资源共享、模式共建等方式,探索出农村微型学校发展新途径,促进学校自主、多样、特色发展。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