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强省,但全省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

  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强省,但全省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高等教育是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下大决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2017年7月,省党政代表团考察沪苏皖后,就我省高等教育提出了“三个不匹配”:高等教育与浙江在全国的地位不匹配,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与浙江人民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不匹配。省委常委会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提出要“以超常规的思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近日,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为我省高等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绘就了蓝图。《意见》发布以来,带着大家普遍关注的“高教发展现状”“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思路”等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人士。

  找准高等教育的突出短板和困难

  目前浙江的高等教育基础并不差。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8.2%,居全国省区市第一。国家“双一流”学科有20个,数量居全国第5位。同时,高校学科发展潜力较大。根据相关机构对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数据的分析,我省高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有50个,居全国第7位。

  我省高等教育也存在突出短板和困难,迫切需要瞄准薄弱环节,加快发展提升。分析来看,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困难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高层次人才培养不充分、优势学科不明显、领军型人才紧缺等四个问题上。具体来说,全省68.4%的一级学科博士点、83.6%的在校博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省属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不足。目前我省硕士培养规模居全国第11位、博士居11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授权单位和授权点数量偏少。尤其是省属高校还缺少高峰学科、优势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省属高校A类学科仅5个,我省高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仅8个。全国有浙籍院士230人,数量居全国第2;但在浙江高校工作的全职院士仅42人,其中浙江大学30人,其他省属高校12人(含2名外籍)。

  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要破除“双一流”高校和重点高校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浙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开展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

  明晰实施高教强省的路线图

  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意见》颁发,内容涉及10个方面、共37条措施。文件起草者告诉记者,《意见》着重要解决的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因此《意见》不求面面俱到,而求努力突出重点,体现超常规思路。对于一些已经明确或看准的措施,在文件中写得具体一点;对于一些方向正确、但路径尚不明确的事项,写得原则一点。同时根据主文件的精神,还需要研究制订一批配套文件,把相关政策思路予以具体化、操作化。

  分析来看,就《意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来说,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突出高水平大学建设这一重点,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积极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六个浙江”建设、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把育人和育才统一于高等教育全过程,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高教如何变强?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认为:“要坚持提升存量优化增量,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引进优质资源,突出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办学水平。这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就是,要坚持做好“引育并重”工作,建设高水平大学,一是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到浙江办学,包括政府引进、企业引进、高校引进等三条途径,二是高校自身要以学科为核心提升学校质量,使目前高校的“群峰隐现”到真正出现“高峰群立”。采访中,高校书记校长们普遍认为,要牢牢抓住走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需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扩大和落实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开放共享思维,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完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探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规律。引导不同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壮大优势、建设一流。”给不同高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方向。

  高教如何强省?主要在于提升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高校要为我省八大万亿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撑,让高校科技真正引领百亿产业。目前,浙江工业大学的制药研究、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谷”计划、浙江农林大学的“春笋繁育”计划、浙江工商大学的电子商务和“一带一路”研究、杭州电子工业大学的芯片技术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的印染技术改造轻纺行业、浙江海洋大学的“蓝色粮仓”计划等都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极大的推动。而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高校建设,目前宁波、绍兴、台州、丽水等地已经颁发了相关文件,出台了倾斜政策,在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相应保障。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