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四川省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5所高校作为牵头单位或合作单位的14个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全国共有76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三大奖通用项目147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65 .6%。另外,全国共有15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25项,占授奖总数的46 .3%。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完成的项目获得4项奖励,包括四川大学杨胜勇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基于药效团模型的原创小分子靶向药物发现”项目、王清远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项目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四川大学王琪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新型三嗪阻燃剂清洁制备及阻燃塑料加工关键技术”项目、褚良银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微细矿物颗粒封闭循环利用高效节能分离技术与装备”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而四川大学参与完成的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分别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跃明教授参与的“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以及水利水电学院张建海教授参与的“300 m级特高拱坝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再次获得3项奖励。其中,张万里教授团队的“敏感薄膜集成技术与应用”项目和程玉华教授团队的“基于电磁辐射场成像的×××检测方法与装置”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邓龙江教授团队的“高磁导率磁性基板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校此次获奖的3个项目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急需,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张万里教授团队的获奖项目在李言荣院士带领下,攻克了装备构件上集成敏感薄膜材料“内应力大、附着力差”的难题,突破了极端环境下传感器“干扰大、信号弱”的技术瓶颈,形成了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敏感薄膜集成生长知识产权体系。研制的系列特种传感器满足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急需,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

  程玉华教授所在的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团队,在国家及部委重大重点项目支持下,相继突破了电磁辐射场多波成像检测的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外场性能评估。

  邓龙江教授团队的获奖项目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支持下,掌握了磁性基板集成应用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基板材料环保低成本批生产工艺,突破了系统集成、生产工艺、关键指标、技术标准等多项关键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并完成产业化。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参与完成的“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与玛湖特大型油田发现”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由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牵头,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参与单位,学校地科院刘向君教授作为完成人之一,参与了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据悉,世界上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无先例可循,西南石油大学参与的研究团队历经十余年持续攻关,形成了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体系,指导了中国石油界近年来的大事件——全球最大砾岩油田玛湖特大型油田的发现,为我国石油年产量不低于2亿吨的红线和国防稀缺环烷基原油的持续供给提供了保障,为世界砾岩油气勘探创建了成功范例。西南石油大学参与了相关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个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仕斌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廖海黎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黄国庆教授参与完成的“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此外,“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科研团队成员、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刘志刚教授、吴积钦教授、陈奇志副教授、于龙副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也一并获奖。“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科研团队成员、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李明水教授、李永乐教授、郑史雄教授、马存明副教授、王骑副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也一并获奖。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大陈代文教授主持的“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养猪业一直面临各种疫病的威胁和困扰,营养是动物生长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以提高抗病力为目标的动物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国内外尚属空白。陈代文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抗病营养”概念,通过营养技术改善猪抗病力,缓解疾病危害,减少生猪养殖用药,通过20年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

  研究成果提出的“抗病营养”概念,在国际上首创基于营养-微生物-宿主互作、以营养与免疫为核心的猪抗病营养理论,率先构建了抗病营养研究范畴,围绕营养与肠道健康、病原性和饲料源性致病因子互作规律开展系统研究,从整体、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探明了营养的抗病功效及机制,揭示了营养-肠道微生物-宿主免疫之间的互作关系,实现了学科交叉,创建了抗病营养理论。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