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省职业教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省职业教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近800万人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与智力支撑,职业教育实现了数量、规模、质量、水平的跨越发展。

  数说职业教育比例结构
  据统计2017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由1978年的92所增至359所(全国第八),在校生由2.5万人增至76.1万人(全国第五),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的比例由1∶11提高至47∶53(全国第四),实现了职普招生规模的大体相当。2017年,全省高等职业学校74所,普通高等专科在校生数49.8万人。

  数说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经过40年的努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大幅提升,校均规模由1978年的275人增至2017年的2119人,高职院校校均规模由1997年的4000余人增至2017年的6700人左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201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具备招生资质的专业达225个、专业布点3247个,三产分布比例分别为9.2%、24.4%和66.4%;全省高职院校专业达420个、专业布点3035个,新增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高职专业点191个,停招、停办132个高职专业点,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渐趋紧密。

  数说职业教育投入
  设立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完善中职生、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建立了职业院校经费投入长效机制;整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和项目,正在重点建设六大类957个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和三大类1500余个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2017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达43.57平方米、20.38平方米、32.07册和4545.34元,全省高职院校生均占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达65.71平方米、26.41平方米、73.4册和7450.83元,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显著增强。

建立制度体系,完成顶层设计

  40年来,我省先后围绕职业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教育大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皖北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全省职业教育的体系架构、重点建设任务、体制机制改革等进行了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特别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在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建立生均拨款制度、高职创新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等方面密集出台了五十余个配套文件。其中,职业教育市统筹县整合、分类招生考试、高职技能大赛、调整优化布局结构、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类别名称、建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网上统一招生录取平台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我省自2016年开始扩大市级政府在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统筹权,全面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类别及名称,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规范为普通中专。实施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整合区域内学历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等要素资源,不断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同时,职业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面向社会各类群体,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和转岗等培训,数以万计的新兴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了就业梦、创业梦,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省职业院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超过90万人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创新办学模式,激发内在活力

  40年来,我省职业教育立足服务经济建设功能,紧紧围绕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对办学模式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创新,维护制度化、实体化学校教育的秩序同时激发其内在活力,以保障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依托主管部门成立了覆盖全省主要产业的九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连续举办九届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校企对接会、三届皖江城市带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商科联盟等和41个职业教育集团,遴选64个校企合作省级示范基地(企业)、56个校企合作示范学校,多途径、多形式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至2017年底,全省229所中等职业学校和74所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探索开展了“订单式”、“冠名式”等人才培养。2831家合作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和教材、实训基地等建设,建立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实训基地833个,校企共建技术工艺、产品开发中心48个,实验实训平台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95个,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探索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新型学徒制试点。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格局初步形成,职业院校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超过85%,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5%以上,对口就业率超过7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4%以上。

打通职教立交,推进教学改革

  多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拓宽人才多样化成长的立交桥。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办法,建成省中等职业学校网上招生录取平台,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技工学校实现网上统一招生录取。在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逐年下滑的形势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体保持稳定。自2009年起,我省开展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2014年全面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业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对全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对口升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和初中起点五年制招生考试等进行统筹并逐年扩大规模。2018年试点本科院校扩大到15所,对口本科招生计划增至4500人;开展分类考试招生的高职院校达72所,招生计划逾10万个,超过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50%以上;24所本科院校开展专升本招生。3.8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或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学习,占毕业生总数的11.7%。在试点过程中,我省强化专业技能导向,优化“知识+技能”考试结构,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政策。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效衔接、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分割式培养向系统培养的转变。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起,省教育厅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主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同时,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发展,遴选了78个中职、高职专业开展省级专业改革试点,大力推行仿真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已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26门,中等职业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99门,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深化课程体系改革,13个专业的中职、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试点成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有效推动了我省中职、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2012年以来,高职院校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537个、精品开放课程414门、智慧课堂试点253个,我省高职院校1门课程被认定为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是仅有22门之一。我省创新实施“三起来,一出去”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里,细化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三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院校获奖牌数连续三年居全国前三,金牌数位居全国前6、中部地区第1。我省职业院校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