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千里之外的广东学生共上一堂课,这在地处边疆的民族贫困地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已经变成了现实。

  “芒市和许许多多深度贫困地区一样,就像一个缺了一角的天空,缺师资,缺学习资源,而信息化把这个给补上了。”

  与千里之外的广东学生共上一堂课,这在地处边疆的民族贫困地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已经变成了现实。

  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学生们一边听老师指挥,一边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投影仪上不断切换老师和学生平板电脑上的内容,教室的主屏幕上则播放着网络课堂的实时情况。屏幕上,广东省佛山市顺峰初级中学教师正在主讲生物课。“这个问题我们请一位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的学生来回答。”佛山的主讲老师提问后,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的学生纷纷举手作答。

  改变教育的第一步

  芒市是一个集边境、山区、少数民族区域为一体的贫困县市。几年前,按照教育部定点扶贫滇西的安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口扶贫芒市。曾天山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他当时担任教育部滇西扶贫总领队。向记者描述当时芒市的教育情况时,他表示,在云南德宏州的16个市里,芒市的教育质量位居后列。尤其是在英语和理工科教学中,缺师资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不高,这是当时芒市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状况。

  和许多边远山区一样,芒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也非常薄弱。2015年芒市深入实施“发展教育脱贫”工程,市政府投入7000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了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络集成、大屏一体机、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智慧课堂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20180911507301.jpg

  信息化能弥补发达和偏远地区之间的教育鸿沟,由于天然的资源配置,这种鸿沟非常大,必须通过人为的力量去努力,去弥补。

  2016年初,芒市在试点院校搭建校园宽带,保证班级均出口带宽不低于20M,并配备无线网络,推进“无线班级”建设,到2017年4月,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全市所有学校实现了通宽带。

  在信息化应用上,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机制怎么确立?他们引入了因地制宜的合作模式--和企业合作。芒市协调社会力量建立了4个信息化课堂教学实验基地,通过捐赠建成了滇西首个“无线+iPAD”课堂,并促成爱学堂在线教育和其他信息化企业捐赠的数据资源库和教学设备。这些举措推动芒市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针对一些重要应用,他们提出“先用后买”的模式。即免费试用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化设施和应用两年,两年中,企业派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学习,共同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企业也比较认同这种模式,他们也想做一个示范模板。”曾天山说。

  芒市引入教育信息化是以点带面,从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始实施一直扩展到全市的所有中小学。

  试点初期,芒市迅速完成试点学校近100名班级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在课堂应用中的信息技术水平。如芒市民族中学初中部数学教师邵维艳就研发出“教师指导下的碎片化自主学习”和“课堂内外关联”等新型教学模式。

  同时,统一教育数据标准,并推进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为中心,汇聚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现在,芒市已逐步完善了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的云服务体系,并探索出一条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区域整体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曾天山说。

  成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的补天石

  将信息化引入教育中后,芒市的教学效果发生了变化。“首先,芒市的成绩在德宏州16个市中的排名提升了。尤其是语文和英语方面,学生的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曾天山说。

  曾天山表示,芒市教育中最大的短板是师资的缺乏,信息化的加入,让学生们可以做日常师资下很难大规模实现的针对个性化的大量练习和强化训练。同时,各种信息化技术的加入,点燃了许多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原来教师一直重复着过去的教学方法,有一部分教师是有厌倦感的。新的方式也让学生们非常欢迎,他们觉得有乐趣了。“从成绩上来看,信息化为芒市的教育做了‘乘法’。未来,芒市的教育还应以落实问题为导向,用信息化撬动、带动、推动芒市教育的创新发展。”曾天山说。

  2016年,一次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全国性大会在芒市召开。会上,来自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人聚集于芒市,探讨芒市的教育信息化模式。“这次会议前,我们也在思考该用一个什么形容词来表示信息化对芒市教育的作用和改变,最后我们用了补天石。”曾天山说,“之所以采用这个词,是因为芒市和许许多多深度贫困地区一样,就像一个缺了一角的天空,缺师资,缺学习资源,而信息化把这个给补上了。”

  芒市仅仅是诸多深度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当前,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在网络无限发达、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更值得我们思考。

  在芒市时,曾天山和他的团队做了一项调研。

  2016年9月,课题组对滇西片区九个州市的54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了信息化发展状况的专题调查,问卷由“建、通、管、用、效”五个维度构成,共计35个问题。这之后,这项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调研组发现,滇西片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发展仍处于“洼地”,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融合差、效益不理想等特点,具有全国贫困片区的共性特征。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了深度贫困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把信息化当作学科,当作工具,而没有深度融合;第二,把信息化当作电教部门的业务,而不是全校的事情,每个教师需要开发的核心能力;第三,线上与线下学习脱节;第四,技术差距扩大信息鸿沟、知识差距;第五,信息技术对农村小学更有效,对外语和数学学科学习比较有效。

  基于此,他们提出对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条建议:一是要从战略高度重点投入优先发展,保证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硬件装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加强和改进管理,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三是重视融合应用,促进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四是探索创新以信息化引领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的有效模式;五是做好教育精准扶贫与教育信息化的结合,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扶贫长效保障机制;六是初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与建设”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七是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虚实结合,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打造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用“ ”的思维,推动城乡教育的组织变革,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备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等多种形式,解决乡村教师“派不出、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整体提升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的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

  “技术决定了教育的视野,孩子们的视野。过去我们说信息化能弥补发达和偏远地区之间的教育鸿沟,现在来看,由于天然的资源配置,这种鸿沟还是非常大,必须通过人为的力量去努力,去弥补。”曾天山说,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任重道远。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8年9月刊)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