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让高海拔地区、偏远牧区以及福利院的孩子们同样享有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通过精准扶贫,达到教育均衡化,让当地孩子“一个也不落下”。

1.jpg

  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初二女生旺姆是高原女子足球队的队员,不仅球踢得好,在上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这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入班级前三。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2017、2018年连续两年,学校高考上线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考成绩在自治区位居前列,得到学生和家长认可。

  近日,上海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教师载誉而归,其中8位教师续留雪域播撒书香。明天,上海市第三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55位援藏教师将奔赴高原。智慧校园、 ,才能引领教育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

  如何通过组团式教育援藏,将上海教育经验、教学智慧分享辐射至日喀则边远牧区?西藏山高水远,“远程共享”成了必然选择。在援藏教师、普陀区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研员郁龙等一批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1+5+X”沪藏远程教育共享平台顺利建成,实现了沪、藏实时互联互通,可以第一时间借助上海市共康中学、各区重点学校名师名课资源,开启跨区域联合教研、名师名家教学“专家会诊”。

  福利院孩子的“上海阿爸”

  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有100多名孩子来自日喀则市第二福利院。“要把他们教育好,一个都不能落下。”傅欣说。

  福利院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关心。援藏工作队启动了助推福利院孩子成长的“雪鹰行动”。每周六,援藏教师到福利院开设公益课堂,分年级、分学科辅导功课,发展孩子兴趣特长;平时还为孩子们买冬衣、送文具,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陪伴孩子们开展趣味活动,集体过生日。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上海阿爸”。傅欣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2016年他刚进藏时,7月8日正好是女儿的生日。那天,他在日喀则市第二福利院第一眼看到才2个月大的男孩丹增,就把他认养下来。“他当时对我笑了,感觉十分投缘。对我来说,把他当作儿子,陪伴他成长,也是情感的寄托。”

  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汉语不过关,对今后的理科学习也有影响。如何提高当地汉语教学水平?援藏教师、尚阳外国语学校葛亮花了156天听了86节课,深入了解当地孩子的汉语学习问题。这学期末,由他撰写的11万字《给藏地汉语教师的教学建议》 一书已经完稿。“不能仅凭经验口口相传,要把‘教育’变成一种‘科学’,把语文的教学经验留给当地一线汉语老师。”

  援藏教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物理教师韩正鹏此次续留雪域。他开发了许多科技课程,引入社团活动,还联系上海地质科普馆,为当地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标本,打造西藏地区第一个校内地质博物馆,提升当地孩子科学素养。

  受援学校、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书记达瓦次仁说,沪藏教师共同推进教育教学,好比是一场足球比赛。援藏教师当“后卫”,保障当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援藏干部作为“中卫”,具体协助当地干部做好教育教学管理;毕业班教师是“前锋”,整个援藏专业团队把“踢球进门”的机会留给当地教师,最大程度让当地教师享受到沪藏教学双融合的红利。

  即将启程的55名第三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教师中,很多人“一岗双任”,其中15人承担“万人援藏援疆计划”上海职校教师对口支援日喀则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工作。“要让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如同一道大坝,像拦住洪水一样阻断贫困,使之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让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有职可入。”傅欣说,上海组团式教育模式,以造血式的精准扶贫,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