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40年的发展历程,浙江省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向农村、边远、贫困等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等。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基础教育始终走在追求优质公平、内涵提升的道路上。从1997年通过国家“两基”总验收到2014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省份,浙江一直致力于解决孩子“有书读”“读好书”问题;从2005年推出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四项工程”到2013年着力解决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题,浙江始终重视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1987年启动连续八年的“柯桥实验”到2015年深化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浙江力求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同在一片蓝天下
【回溯40年的发展历程,我省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向农村、边远、贫困等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等。让所有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这是浙江发展基础教育的初心。】
●成就——
借助“四项工程”,全省共规划建设2706个食宿工程项目,总投资22.7亿元;有4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费用减免;有5713所学校的30万名学生免费享受爱心营养餐;有近14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考试。
我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人数由2011年的120.91万人上升到2018年的147.52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人数由89.72万人上升到106.53万人,在初中学校就读人数由22.03万人上升到31.36万人。
“教育券”制度引全国关注
2000年前后,浙江虽已基本完成了高标准“普九”,但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为促进城乡、普职、公民办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确保政府投入能有效落实到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身上,2001年,湖州市长兴县率先推出了一项“教育券”改革,规定凡就读民办学校和职业类学校的新生分别可以获得500元、300元的“教育券”。实施“教育券”制度后,长兴县普职教育获得协调发展,民办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还增强了外来资金投资教育的吸引力,建立了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2002年起,“教育券”制度向全省推广,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四项工程”实打实送温暖
2005年7月,我省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简称“四项工程”)。通过“四项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全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教学、生活条件,保障了广大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的权利。到2007年年底,食宿改造工程实现了100%开工、95.5%竣工,竣工面积达282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助学扩面和爱心营养餐工程惠及面占农村中小学生比重达14%和7%,受益学生分别达到了74万人和38万人。
破解随迁子女入学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省籍和农村人员进城务工,在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随迁子女就地接受教育的问题。
2012年年底,我省出台意见,就随迁子女“初升高”和“异地高考”等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秉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省教育厅连续多年把解决好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我省还设立了随迁子女教育专项资金,要求各级政府将随迁子女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用于支持接纳随迁子女就学较多的地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在成功试点积分入学政策的基础上,杭州市滨江区、宁波市北仑区等地从2017年秋季开学起,对随迁子女实施积分入学政策,规定已落户的随迁子女享受当地户籍同等待遇,可就近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
实现教育均衡:从“有书读”到“读好书”
【回溯40年的发展历程,浙江基础教育积极参与或实施了“普九”“两基”“教育强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基础教育重点县”等一系列评估验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倒逼各地各校破局求变、攻坚克难,使得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到更多地区。】
●成就——
1989年,浙江省所有县(市、区)都实现了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
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三个通过国家“两基”总验收的省份。
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省份,普及率超过95%。
2014年,浙江省遴选11个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重点县加强指导和督促,计划3年投入48亿元。
2015年,浙江90个县(市、区)分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国家评估认定,成为最早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5个省级单位之一。
截至2018年5月,我省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99%和100%;全省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普及率为98.71%;全省共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676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为93.78%。
出台首部义务教育地方法规
早在1981年6月,省政府就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实和加强小学,抓紧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1985年,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地方法规,首次把义务教育的年限从小学提高到初中;明确了让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政府、社会和家庭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使农村孩子受教育权得到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护。这也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前三年通过“两基”验收
2000年1月1日,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浙江提前了3年。为实现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年底,浙江第一批通过原国家教委“两基”总验收,成为全国第三个通过验收的省份。这标志着浙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浙江基本完成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2004年,我省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教育的普及率均在85%以上,成为全国各省区市中第一个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省份,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
“名校集团化”给出新思路
20世纪90年代,浙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新建小区和居民集聚,形成新城区。由于一批口碑较好的名校仍处于老城区内,使得两者的供求矛盾日益加剧。为解决“上好学难”的问题,使优质教育惠及更多学龄儿童,杭州市教育局率先尝试“名校集团化办学”。2002年10月,全国首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成立,以连锁式办学的模式,成立了求是小学竞舟路校区和求是小学星洲校区。把新校交给名校办,跑出了新校优质成长的杭州速度,缩短了新校的成长周期,成效显著。2004年9月,杭州市正式提出“名校集团化”战略,并拓展出“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弱校”“名校+民企”“名校+农校”等多种集团化办学类型。随后,这一模式在全省迅速推广开来。
教育现代化成新引擎
1998年,我省启动教育强县创建工作。2011年,又明确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成为浙江发展教育的新引擎。2012年,我省正式启动教育现代化县(市、区)督导评估工作,并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作为督导评估标准。
为引导各地做好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持续监测、动态掌握各地实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我省制定了教育现代化县评估操作标准以及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以有效督促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变管理思维为治理思维。
如今,7年过去了。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8个县(市、区)创建成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占县(市、区)总数的65.2%。距离到2020年,全省85%以上的县(市、区)达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已经不远了。
今后一段时间,我省还将继续实施“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和创新,通过“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回溯40年的发展历程,浙江基础教育在实现量的扩张的同时,始终注重内涵的提升。借助课程改革,把基础教育的重心从关注分数、成绩转向关注素质、成长,办适合学生的教育,推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浙江基础教育用行动回答了什么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核要义。】
●成就——
2013年起,浙江启动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分别有99所、234所普通高中成为省一级、省二级特色示范学校。
调查显示,深化普通高中课改以来,有98.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选考科目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并和家长商量以后确定的。此外,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普通高中也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截至2016年3月,全省各地涌现出148个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先行学校典型经验。
截至2018年5月,我省共有286所初中学校开展了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试点。
“柯桥实验”探路农村教育改革
1987年8月,原浙江省教委决定,在时辖9个乡镇、约14万人口的绍兴柯桥区组建农村区域教育改革实验区,启动连续8年两轮的“柯桥实验”。彼时,“柯桥实验”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使农村教育适应、服务、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方向,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为手段,以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条件,以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管理体制为运行机制,以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高教育教学业务质量的教师管理队伍为根本,取得了丰硕成果。“柯桥实验”克服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以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典型经验和模式为目的,为全省农村提供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列化经验。
方兴未艾的高中新课改
自2006年秋季开学起,浙江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这一轮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师生平等互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有效,优质高效;方法多样,激发兴趣”。由此,高中学生的体育、艺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保证,各校还着手鼓励学生自主选课,探索建立学分管理制度。
2012年,我省推出《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必修课程调整意见、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等9个配套文件,要求各地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更多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更多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
浙江省平阳中学学生在上“壁挂编织”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