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砥砺奋进,浙江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造了发展的奇迹。40年间,和浙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职业教育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砥砺奋进,浙江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造了发展的奇迹。40年间,和浙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职业教育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壮大,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浙江职业教育紧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至今日,职校毕业生已成为推进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两富浙江”“两美浙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开创了浙江近代实业教育之先河。随后,全省各地陆续出现一批实业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业学堂逐渐发展为职业教育,一批卫生学校、农业技术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先后创建,为百废待兴的浙江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初步形成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977—1984

  全省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由32所增至73所,在校生由9200人增至2.43万人。1978年,全省恢复和新办农(职)业高中116所,在校生1.2万人。1979年,城镇职业高中也开始发展,杭州五四中学、红星中学试办职业高中班。

  1985—2000

  198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江省职业教育步入稳步发展期,至200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达592所,在校生502226人。

  2001—2005

  2001年,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决定做大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同年,中职学校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1∶1。5年间,中职学校招生数从16万上升到21.4万。

  2006

  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2010

  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

  2015

  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浙江职业教育升级版。

  2016

  省政府颁布《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启动实施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三名工程”,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与浙江省发展格局和水平相一致、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具有浙江特色和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数” 说浙江职业教育

  2018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28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校42所,省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80所

  生师比15.7∶1

  “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为81.7%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1.8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9315.3元

  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500元/年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0%

  校企合作篇

  “链上教育”的浙江行动

  让机器人搬运货物、摘取精密仪器……在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嘉兴技师学院)的实训室里,学生正在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完成指定动作。工业4.0时代,“机器换人”正在解放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面对潜力十足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相关专业人才却极度紧缺。察觉到这一市场需求的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嘉兴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学校与浙江瑞宏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瑞宏机器人学院;与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开展产学研共同体建设和现代学徒制培养……

  要办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必由之路。在浙江,伴随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单一的劳务输出、就业推荐,到与企业在育人模式、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技术升级、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一场围绕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早已悄然启动。

  多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把专业设置与学校布局调整作为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十一五”期间,浙江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和专门化职业学校建设,培育了东阳木雕、龙泉青瓷、青田石雕等一批紧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专业。2010年,浙江省以设区市为地缘单位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引导职业学校增设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急需专业。通过几年的布局调整,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和优化,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合并调整减少中职学校11所,调整减少专业点95个,新增专业点80个。目前,服务一、二、三产业的中职学校在校生占比分别为2.5%、24.34%、73.16%。

  伴随着校企合作大门的敞开,集团化办学成了浙江中职学校打破“围墙”、走出去办学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各地建立以区域或专业为纽带、地方政府(或行业)为主导、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或联盟,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有效激发了各方积极性。目前,全省各地已组建了100多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与近7000多家企业结成紧密合作关系。

  2016年2月,浙江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依托企业学院、联合骨干企业、对接行业组织、延伸高中学历起点,两年多时间,全省共有179所中职学校参与试点,共注册现代学徒3.95万名,合作的大中型企业有1634家。为鼓励各地推进校企合作,浙江省还推出了相关奖补机制,如嘉兴市为支持鼓励区域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制定出台了《嘉兴市教育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对获得“教育型企业”资格的企业,予以经费奖补。

  如今,在浙江各中职学校,企业变身育人“甲方”,行业大师坐镇校园,学生跟着企业师傅做项目、学技能,已是一道寻常风景。

  职教体系篇

  从“断头路”到“立交桥”的华丽蜕变

  今年7月,毕业于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学生许若琪以536分的中考分数被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录取。这样的高分原本可以妥妥地进入杭州的重点高中,但徐若琪却毅然选择了杭州人民职校“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

  作为浙江首批“中职与本科一体化”专业的中职生,徐若琪在杭州人民职校读完3年高中后,只要参加中职升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全省统一考试并上线,就能升入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就读。而这也是吸引徐若琪报考杭州人民职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前,中职生的头顶总有一块厚厚的天花板挡住了他们的发展道路。为了打破这层天花板,浙江省着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和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3+2”、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一体化及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热捧。

  2012年,浙江省推出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凡获得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应届中职毕业生,可免试就读浙江省高职院校相关专业;2015年,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相互转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需要转学的普通高中学生或中职学校学生,可向就读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中职学校或普通高中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同年,浙江省启动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面向中职(中专、技校)招生;2018年,浙江省启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试点……

  浙江中职生的这一箩筐“福利”打通了学生的成长渠道,搭起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职生甚至比普高生有更多的升学路径和选择,中职生不仅可以转普高,毕业后还可以读专科、本科、研究生,甚至出国留学,他们的成才之路变得越来越广。据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稳步上升,2018年已达到32%左右。

  教育教学篇

  为中职生点一盏心灯

  曾几何时,中职生被看作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低头踏入校园,对未来充满迷茫。如何点亮中职生的心灯,为个性禀赋各异和具有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完善自我、开发潜能、实现梦想的优质职业教育?课改成了浙江中职教育的现实选择。

  2008年,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改革。浙江职教人将其称为“08课改”。那场轰轰烈烈的专业课程改革无疑是成功的,8年来共完成了8批次51个专业的课改工作,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理念深入人心……

  如果说“08课改”是一场教学内容的变革,新课改则希望在教学形式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在“走班制”“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探索。2014年,浙江启动了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赋予学生升学就业、专业、课程、学制等多方面的选择,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开发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设置权。方案要求,学校在学生就读期间至少为学生提供两次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的选择机会,构建供必修的“核心课程模块”和供选修的“自选课程模块”两大课程类型,着力打造可供学生充分选择的课程制度与课程资源。

  面对课程设置权的回归,浙江中职学校在一阵狂喜之后,面临更多的是“一生一课表”的巨大挑战。既要放开手脚让学生选择,又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怎么办?浙江职教人从不缺乏改革的魄力。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将教室搬进企业,在五星级连锁酒店设立“企业教室”,开展“忙时实习、闲时学习”的分段式教学;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专门开发了基于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职业体验项目,共计128个,分8个专业大类和16个专业方向;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了学生成长服务中心,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工作室,配备多种类型的成长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认知、测评、选择、定位、生涯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指导……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浙江的中职生开始相信奇迹,因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让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那座金矿。在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杭州技师学院学生杨金龙摘得汽车烹饪项目金牌,实现我国在该项赛事上零金牌的突破;G20杭州峰会期间,惊艳中外游客的西湖夜景照明,设计者是杭州人民职校广告专业毕业生曾艳;年仅20岁的杭州中策职校2013级学生李仪,年纪轻轻,却已是行业里的佼佼者,顶着“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烹饪大师”“全国十佳面点师”等无数光环……

  发展保障篇

  让浙江职业教育越来越香

  改革开放初期,因资金匮乏、场地简陋、设备落后,职业教育曾一度陷入了“黑板上开机器”的窘境,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严重脱节。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增强职业学校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浙江的实践答卷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中等职业教育资金超过120亿元。“十二五”期间,每年省级财政投入中职教育达2.3亿元左右,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2012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省各地要制定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逐步将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2016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从2016年开始,确定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2500元/生/年。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职教品牌、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浙江重点实施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专业),遴选建设50所省级中职名校,着力培育100名中职名师及名师工作室、100名中职技能大师及大师工作室,扶持建设200个中职名专业。据悉,这场塑“名”工程选拔之初门槛就很高。申报名师的,必须是在本专业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绩并被广泛认可,在本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校内专任教师;申报名专业的,必须是省级及以上示范、骨干(新兴、特色)专业……“作为与经济社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职教必须超前规划;作为行政部门,我们将做好顶层设计和理念引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扶持,保障相关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建设出实效。”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