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西在教育上下了一盘大棋,打造教育升级版,计划在4年时间里,筹措1000亿以上资金,新建1000所以上学校(简称“双千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教育总量不足的问题。

  2014年,广西在教育上下了一盘大棋,打造教育升级版,计划在4年时间里,筹措1000亿以上资金,新建1000所以上学校(简称“双千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教育总量不足的问题。今年是“双千计划”收官之年,幼儿园的“入学难”问题解决了吗?城乡差距是否在一点点缩小?“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了吗?8月21—23日,记者前往来宾、桂林采访,感受“双千计划”给广西教育带来的变化。

  新建686所公办园 破解学前“入园难”

  “很幸运,赶上了幼教发展的黄金期。”来宾市兴宾区政和幼儿园园长周小敏从事学前教育28年,是当地3个幼教特级教师之一。幼儿园“入园难”曾是我国普遍现象,来宾也不例外。

  兴宾区是来宾市唯一一个城区,2013年,该城区只有3所公办幼儿园(政和幼儿园有2个园区),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对优质园的需求。作为来宾市教育资源较好的幼儿园,政和幼儿园成了家长眼中的“香饽饽”。2014年家长为了报读该园,全家老小齐上阵,轮流连夜排队,对此周小敏愁得没办法,“优质幼教资源太少,怎么疏散家长都不愿离开”。

  2014年实施“双千计划”后,兴宾区已建成12所幼儿园,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8所,城区4所,有10所是公办幼儿园。“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光靠公办幼儿园可不行。”周小敏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不论是教研活动还是教师培训,公办、民办都一视同仁,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

  在荔浦县,记者则感受到乡镇幼儿园的发展。近三年来,当地新建了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并在修仁镇木山村新建了一所村级幼儿园。荔浦县教育局局长覃启志称,木山小学里曾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由于面积小、办学条件差,家长宁可将孩子送到私人幼儿园上学,也不愿到该公办园就读。随着村级标准化幼儿园建成,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上和城里一样的幼儿园。

  兴宾区、荔浦县学前教育的发展,只是全区的缩影。2014年以来,全区统筹国家和自治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奖补资金42亿元,新建公办幼儿园686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42所,基本实现每个乡镇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认定和扶持4270所多元普惠幼儿园发展,全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60%。

  启动新建上千所学校 “大班额”情况逐年缓解

  “过去一个班有70人,现在48人。”在武宣县武宣镇第四小学崭新的校园里,家长廖尉宇讲述孩子转学后,感受到了实在的变化。

  廖女士的女儿梁珂源此前在武宣镇第一小学上学,学校场地小,生源多,每个班基本在70人左右。每天回家,孩子常感到失落,“坐在后面听不清老师说话”,“举手没有被提问”。2015年按照武宣县教育局要求,梁珂源转到新建的武宣镇第四小学读三年级,每天都向廖女士分享她的喜悦,“学校的操场比过去大多了”,“今天我回答问题了”,“学校里还有葫芦丝兴趣班”……看到孩子开心,廖女士也由衷欣慰。

  廖女士一家的经历,见证着武宣县消除大班额的过程。与广西各地城镇化发展一样,武宣县也从2010年开始,逐渐感受到了招生压力。武宣县城共有4所小学,过去刚好能满足当地生源入学。2010年前,当地常住人口一直维持在5万人左右,到了2015年已经将近10万人,入学人数也随之迅速增加,“大班额”现象一度相当严重,2012年、2013年,当地小学平均班额63人,最大班额达到78人。

  随着广西“双千计划”提出,2014年初,来宾市提出了“双五十计划”,即投入50亿元,新建50所学校和改扩建一批学校。为了破解“大班额”,武宣县2014年投入5200万元,仅用了6个月时间,建成武宣镇第四小学,赶在当年秋季学期招生办学,创造了“武宣速度”。

  截至今年6月,广西“双千计划”已启动新建学校1153所,已建成投入使用学校711所,预计新增学位100万个。来宾市教育局局长张雪玲介绍,随着来宾市新学校陆续建成,预计2018年来宾市区中小学将增加3.36万个学位,全面解决“大班额”问题。

  农村校舍标准化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漂亮的塑胶跑道、人工草皮足球场、崭新的教学楼、各种功能室……置身于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高仁小学,你很难相信这是一所农村小学。

  校长韦晓春已在此任教18年,见证了校园的点滴变化。“刚到高仁小学,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教学楼全是瓦房”。就这个条件,当年还算条件相对好的。每学期开学,老师就会组织高年级学生,给操场除杂草,割草得花一周时间,不除不行,因为草太厚教室里曾窜进过蛇。

  为了改变学校面貌,韦晓春四处“化缘”。乘着“双千计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的东风,塑胶跑道、足球场,这些韦晓春想都不敢想的事,都在高仁小学一一实现。“看到学校好了,生源也逐渐回流。”韦晓春介绍,该校目前有115人,每个学期都会有几个学生转学回来。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学校里找块平地,建个篮球场都不容易,当地人笑称,“一看不会打篮球的,就知道是金秀出来的学生”。“双千计划”后,当地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仅2016年,就新增校园体育运动场面积3.7万余平方米,建设了2个山区特色的山顶运动场。2017年,又投入1800多万元,新增项目35个。在当地,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班级比例均达到100%,就连教学点也实现了网络教育 。

  在金秀民族小学,校园依山而建,进校门拾级而上,一共能看到5个操场。顶端是校园里最大的操场,因场地有限,建有一条50米的塑胶跑道,半个足球场,校长潘海珍介绍,虽然受到场地限制,只有半边足球场,但学生很喜欢。

  探索让学生“上好学”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

  “2014年以后,每年都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一本率从过去5%左右,提高到现在11%,优质生源逐渐回流。”龙胜中学校长赖银燕介绍学校近年来的成绩时,认为与当地集中化办学分不开。

  从2006年开始,龙胜正式启动撤点并校举措,让“初中进县城、小学进乡镇”,至2012年全部完成。撤点并校后,该县的小学从2005年的145所(完全小学82所、教学点62个),到2012年缩减为70所(完全小学11所、教学点59个);初中也由2005年前的14所缩减为两所。

  “现在回头看,当年的结构调整思路是对的。”龙胜教育局局长谭宗彦介绍,早在2013年龙胜就通过了国检,跻身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龙胜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何解决小财政办大教育?谭宗彦认为,集中办学不仅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能优选老师,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据了解,除了龙胜,鹿寨等规模较小的县,也采取了集中办学的方式。

  而在桂林市区,则正在进行学区制改革试点。以七星区为例,该城区将20所公办学校,根据特点划分为7个学区,成立了7个教育集团,按照“提质升级,促进均衡”“优质带动,缩小城乡差距”“九年一贯制,探索学段贯通”“百花齐放,特色办学”四个不同的侧重点探索。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