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北京市学校美育工作的品牌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累计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剧目演出9498场,惠及全市大中小学生316万人次(截止2016年),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北京市学校美育工作的品牌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累计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剧目演出9498场,惠及全市大中小学生316万人次(截止2016年),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和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文件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在学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协同社会力量推进学校美育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随着工作要求的提升、学生需求的增长和文化供给的发展,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组织管理都发生了新的变化。2017年,北京市教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财政局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北京市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教育供给品质,促进活动更加普惠优质的开展。

  一是明确标准、严格审核,贴近学生需求。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从最初的京剧、歌舞等几类剧种,发展到包括儿童剧、芭蕾、音乐会、管乐、话剧30余个剧种。在演出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的情况下,《管理办法》完善了审核程序,明确了审核标准,要求教育专家参与剧目审核,明确提出“戏曲演出占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总演出场次的30%以上”,使剧目选择更加贴近教育特点和学生需求,更好的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新要求。

  二是围绕经典、注重专业,提升观演品质。围绕“经典”二字向学生提供文化大餐,组织学生观看的剧目要鲜明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文化特质,对青少年具有显著心灵教育效果。进一步满足学生对于专业剧目观看的需求,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专业剧场近距离欣赏剧目完整、演出水准更专业、演出阵容更强大的民族艺术和高雅艺术,提升活动的吸引力。

  三是总体增量,均衡配置,促进普惠开展。将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经费提高至4500万/年,翻倍增加观演剧目总量,进一步加大了教育供给。在此基础上,加强演出计划配置,确保各艺术团体在民族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中有一定演出场次,保障演出剧目的多样性。组织观演要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普惠实施,同时向农村地区学校倾斜,2017年将覆盖50%的农村地区学校。

  四是突出重点、讲演结合,提升育人效果。根据学龄特点细化演出计划,重点保障学生在小学阶段看一场经典戏曲、初中阶段看一场经典话剧、高中阶段看一场经典歌剧或舞剧。适当融入相关主题教育的优秀剧目,强化活动的育人效果。同时,要求艺术团体制定演出和排练计划,将讲解和演出相结合,学校将组织观演和课堂教育及学校文化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观演的育人效果。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