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着力打造“技能河南”品牌,职业院校亮点频出,本科转型有声有色。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说:“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河南经济转型发展速度加快,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外人第一次走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很难一下子分清这究竟是学校,还是产业园区。

  校园里的大楼门口,不仅挂着诸如“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牌子,紧挨着它们的,还有“龙翔电气”“上海名匠”“龙瑞汽车”等一批企业的牌子。

  玄机隐藏在大门后。推门而入,人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教室,也是生产车间、实训基地。

  这恰恰是这所职业院校的办学之道。如今,该校的校企合作正迈向深水区,逐步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生产,有产品;共建二级学院,能教学,有学生;共建研究院,能科研,有成果;共建众创空间,能创业,有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着力打造“技能河南”品牌,职业院校亮点频出,本科转型有声有色。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说:“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河南经济转型发展速度加快,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高职:高质量融合带来高质量改变

  河南不仅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人口大省。长期以来,河南高校资源相对缺乏,就业压力较大。在产业结构调整、沿海地区企业向内地转移的过程中,又面临熟练工人严重缺乏的困境。

  “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既改善民生,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尹洪斌说。

  2008—2012年,河南实施职教攻坚一期工程,解决了传统职校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2014—2018年,河南又在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强调要加强内涵建设,培育办学特色,打造职教品牌,推动职教“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其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重要抓手。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张震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真正走好校企合作之路。”

  之所以说“真正”,是因为张震在校企合作上栽过跟头。早先,对校企合作,他想得简单,就是“让学生去企业熟悉生产,进厂后尽快上手”。真正操作起来,他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要损耗材料,又要企业安排专人教学,材料损耗和人力成本都算在企业头上,但等学生毕业,可以留在企业工作的又只有一部分人。如此一算,企业相当于赔本赚吆喝,“校企合作”有成“噱头”之嫌。

  困境如何解决?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始尝试混合制办学。学校建立产业园区,引进10多家企业,学校提供土地,企业建厂房和生产线,企业不对外招工,学校的学生顶岗实习。

  比如,该校电气学院与河南龙翔电气公司以股份制合作办学,学院占股51%,企业占股49%。双方共同确定开设专业,共同编制专业核心课程,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如此一来,形成了“企业是学院的,学院也是企业的”这一事实,有效避免了企业赔本赚吆喝的问题,解开了校企合作的“死结”。如今,龙翔电气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都由电气学院培养。“这样的校企合作,感觉找对了路子。”公司负责人说。

  借助体制创新,近5年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从一所1000人规模的中职院校发展为1万余人的高职院校,有的专业招生分数线甚至达到二本水平。在整个河南,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类似,已有10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61所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280个、建成16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900余门。

  高质量的融合带来高质量的改变。在全国各类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河南捷报频传。近3年来,河南高职院校在全国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27个、二等奖82个、三等奖125个,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绩在中西部省份名列前茅。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