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我们有几点深切的体会。

  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我们有几点深切的体会。

  首先,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足课堂主阵地、用好教学主渠道是重中之重。再其次,从教育规律出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价值观这三大要素从来都不可分割,因此,所有课程、所有课堂都必然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于这些认识,上海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高度出发,立足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逐步凝练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在牢牢坚持思政课的思政教育核心地位的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

  早在2005年,上海即从中小学开始探索实施“学科德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中。近年来,抓住教材、教学、教师等关键要素,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拓展创新。例如,以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为试点,打造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示范课程。该课程由思政课教师与文、史、哲、经、管理、社会、法学、思政、国际关系等学科的10多位知名教授联手开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方略,推出10个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专题,“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受到广泛欢迎。此外,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陆续推出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中国道路”“创新中国”等,均持续受到学生们的热烈追捧。

  通过这些实践探索,上海“课程思政”改革逐步形成完备体系。其整体方案,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政课(四门必修课及形势与政策课),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即人文素质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在进一步强化显性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挖掘和深化隐性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从顶层高度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 虞丽娟)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