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来袭,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慕课优势,实现传统课堂转型升级,成为很多高校探索的重点。西安交大自2013年开始着手慕课建设,几年来持续充实课程体系,拓展课程辐射范围,不断将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教学实践,深入推动教学改革。

  由被动听到主动学,由死记硬背概念到深入思考内涵,由唯老师是从到大胆提出质疑,由当初台前的羞涩胆怯到如今的侃侃而谈……说起在生命学院卢晓云老师《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课上的收获,生物41班的杨开悦一口气给记者说了一大串。学生课下通过慕课(MOOC)自主学习,课上热烈讨论交流思考,用杨开悦的话来说,“卢老师的课仿佛有种魔力,是让我们自主学习的魔力。”

  慕课来袭,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慕课优势,实现传统课堂转型升级,成为很多高校探索的重点。西安交大自2013年开始着手慕课建设,几年来持续充实课程体系,拓展课程辐射范围,不断将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教学实践,深入推动教学改革。

  打造精品,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燕连福主讲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在美国Coursera平台一经上线,便广受好评,多次被评为最受全球中文学习者欢迎的8门课程之一。但最令燕连福自豪的不是成绩,而是一封来自在美国纽约求学的交大毕业生的信。她在信中写道,能在国外的教学网站上看到母校的精品课程,既惊喜又激动。

  这封信让燕连福倍受鼓舞。为了让更多的受众更好地学习中国哲学经典,燕连福和学校外国语学院合作,为课程添加英文、西班牙文字幕,还在语音上尝试引入同声传译的技术。“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但并未刻意迎合国外受众的喜好,我一直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课程中传达的应该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坚守。”燕连福说。

  2013年以来,西安交大一方面将原有的各级各类精品资源,按计划逐步以MOOC规范进行重构,以充实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投入专项经费,根据学科与课程的布局规划,有针对性地立项支持建设一批全新的MOOC。截至目前,学校在各类平台上线慕课48门,涉及理工、医学、人文、管理四个大类,另有42门课程将在2017年逐步建成上线。

  2014年6月,西安交大正式与国际三大MOOC联盟平台之一的Coursera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家向全球提供中文自助课程的大学。截至2016年12月上旬,西安交大在陕西省高等教育MOOC平台以及五所交大联盟(育网)等平台,开课累计达到162轮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4万人次选学,不仅提升了西安交大课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教育的力量。

  混合式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在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共52门次,校内认定学分人数超过1万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引进校外优质在线课程51门次,与校内课程形成互补,学生选学数量过万。“借助在线课程来重构传统课堂,就是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西安交大教务处副处长张俊斌说。

  优势资源共享,助力西部教育发展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交叉的特殊性要求主讲教师兼具医学和伦理学的专业知识,这也造成了全国范围该课程专职教师稀缺,很多学校在选择是否开设该课程时总是踌躇不定。西安医学院卓越1402班的高境繁却通过慕课,顺利拿到了西安交大魏琳老师《医学伦理学》课的学分。“魏老师很负责,线上与我们讨论热点,线下基本上2-3周就能在本校课堂上见到她一次,给我们讲解难点重点问题。”如今,西安医学院已有352名学生通过慕课学习,获得该校承认的《医学伦理学》的学分。

  “作为扎根西部、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在慕课建设应用中,西安交大肩负着将优质的课程资源更多地输送到西部高校,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历史责任。”张俊斌说。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西安交大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医学院等高校建立学分互换的合作机制,并积极与兰州、新疆、宁夏以及陕北、陕南等地高校接洽,进一步向西部推广优秀课程,促进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

  2016年,西安交大成立陕西省高等教育MOOC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中心),以落实“以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兴国战略,以教育资源开放促进国际化进程”的国家战略为引领,持续推进面向陕西和西部高校的在线课程及平台建设、资源应用与研究,在MOOC平台优化、资源整合共享、跨校课程选修、教学应用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展了大量工作。截至2016年12月,中心平台上线各类课程306门,西安交大建成的53门MOOC除部分课程因与第三方平台有合作共享协议外,全部在平台上线,所有上线资源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平台注册用户数23758,累计访问量超过237万人次。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