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曾经让田间头痛的难题大大改善了。“近几年,四川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位置边远、条件艰苦的甘孜州也实现了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设备的全覆盖。”田间说,建好、用好“互联网+教育”平台,帮助薄弱学校提升“造血能力”成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

  石室中学是成都市一所优质学校,在四川省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十年行动计划”中,该校以派驻支教教师为主要形式,对口帮扶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一所中学。由于教学风格差异大、自然环境难适应等问题,去支教的教师很多产生了倦怠感。过去,作为校长的田间,常常要给他们加油打气、吃定心丸。

  如今,这个曾经让田间头痛的难题大大改善了。“近几年,四川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位置边远、条件艰苦的甘孜州也实现了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设备的全覆盖。”田间说,建好、用好“ 教育”平台,帮助薄弱学校提升“造血能力”成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

  名校办“网校”,传播更高效

  讲台上的教师“不见了”,而在电子白板上播放的视频里,授课教师神采飞扬。这是记者在甘孜州康定中学“石室祥云”网班看到的场景。虽然隔着大屏幕,但通过信息化技术,两个相隔几百公里的课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为了让石室中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传播得更加悠扬动听,2013年秋季,“石室祥云”网班正式上线。短短3年时间,网班已开设8个,涵盖了从初一到高三的直播课程42门,日均直播课程超过52次,覆盖四川省18个市州的295个教学班,惠及边远薄弱学校的教师2000余名、学生2万余名。

  事实上,相距千里却能同步上课的远程网络教学模式,在四川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2年,不少民族地区的学校便与成都最早的网校——成都七中“东方闻道”合作,开办了以卫星传输为主的远程直播教学班。和“石室祥云”类似,成都七中网校在不断摸索和改进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快速、高效的教学资源配置平台。

  近几年,随着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初中)、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机关第三幼儿园等优质学校纷纷“加盟”,让七中网校囊括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优质课程资源,目前已辐射到全国9个省份,近22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如今,成都通过大力支持名校开办网校,以远程教学为路径,促进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地区传播,帮助越来越多的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我们不只是“搬运工”

  “开始很不适应,特别是困惑老师的职责如何重新定位。”大邑县安仁镇学校语文骨干教师杨洁被安排担任网班班主任,她说在直播教学中,正课都由近端学校教师实施,“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这种担忧很快被打消。网校的初中教学为远程录播,远端教师可以在录播课前预习前端课堂实录和教案,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教学,或以“增、删、停、补”等方式,对网班教学进行二次开发。

  “学生听完网课后效果参差不齐,这时就更需要远端老师查缺补漏,有针对性辅导。”杨洁说,技术发展不仅仅带来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潜移默化影响着老师们的教育观念。“要从‘教师’变成‘导师’,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动力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支教,并不是一股脑儿把资源‘倒’给薄弱学校。”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周雄俊告诉记者,过去“移植课堂”“复制资源”是教育帮扶的惯用办法,但如果将优质学校的课堂原封不动搬入薄弱学校,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成都的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搬运工’。”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战略发展总监杜明来说。他介绍,经过十余年摸索,网校确立了“扬峰填谷”的教学模式,即名校支援薄弱学校,自己也要在教学手段、帮扶理念、传播途径上不断优化。

  形成“协进共生”良好生态

  “远端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还有没有疑问?”成都市实验小学课堂上,教师方慧敏通过表情和语言提醒,不时与视频中的远端学生进行互动。相对于自己面对面的“近端”学生,在网校里,老师们把通过视频学习的同学称为“远端”。拥有“远端意识”是网校老师的必备能力。

  “一次,一名云南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提了一个语文问题:‘曲线’的‘曲’字到底读一声还是三声?问题虽小,却关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课后,方慧敏马上通过远程系统和远端老师沟通,回答了这一问题。

  “虽然眼前只有几十名学生,但心中却要装着数万名学生。因为有远端的存在,近端更不敢懈怠。”方慧敏说,现在,近端的老师们每天都要和远端老师交流问题,和网校聘请的教学专家“磨”教案,这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有普适性。

  周雄俊认为,成都市的“智慧帮扶”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了良性的教育生态:帮校长建立了广阔的“朋友圈”,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可看可学;帮教师建立了高水平的“工作室”,让教师们就同地区的教学问题共同探讨、寻找共性;帮学生建立新的“学习团”,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解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