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辽宁省2012年实施百所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来,各示范学校将先进教育理念与现有信息技术相融合:一方面,通过构建出各具特色的校园数字环境,增强了互联网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在技术支持下也积极构建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已基本达成,为省未来数字化校园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的有关“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精神和要求,引导和规范基础教育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辽宁省教育厅和省电教馆开展了“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过近三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各示范校建设形成一系列的宝贵经验和成果。笔者有幸作为一名专家参与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来,并深刻感受到了这些年来辽宁省数字校园建设项目飞速发展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现就建设过程中各示范学校的成功特质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以求能够探索出当前辽宁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新模式,为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一、百所数字校园的典型建设特质
1.示范校的校长具有卓越的信息化领导力
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校长作为中小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和践行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应积极主动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能够准确理解和遵循国家及省里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并制定出符合各校特色的规章制度;能够积极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善于引领教育理念变革;能够积极采用技术来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转变,保障学校信息化资源充足,让全校师生都能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和学习环境。这次省里的百所示范校校长都在教育信息化推进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领导力,尤其体现在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评价推动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同时,各校也都能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专门化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小组,并且制定和实行了与信息化建设应用相关的系列化规章制度。
2.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校园基础设施
《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覆盖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各示范学校都积极参与到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通过近三年各方的相互配合,百所示范校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园网络基础建设,部分学校实现了千兆网的宽带接入标准,配置的光纤主干线能够连接各教学楼、行政楼和实验楼,以及每个教室、办公室和功能教室,甚至学生生活区都实现了互联网络的接入,基本上实现了“三通两平台”的框架搭建与初步应用。一方面面向学生,各示范校都有着各自的独立使用空间,能够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也面向教师,各示范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办公和网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各示范校基本都配备了以电子交互白板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期实现更加清晰的教学内容呈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更加积极的学生学习兴趣生成和更为密切的师生互动交流。
3.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培训
各示范校都有教师信息化培训的整体规划,分别采用了直接上机培训、网络直播培训和外出交流访学、巡回指导和个别化辅导等形式,根据各学段及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对教师展开分层次、分内容和分形式的信息化培训。各示范校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条基本原则:第一,设备会用,熟练操作;第二,资源会查,有效利用;第三,平台会上,服务教学。经过系统培训,基本上各示范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有一名对数字化技术较为精通的教师作为带头人,指导其他教师的应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操作或实践问题,从而促进全体教师数字化应用水平整体持续不断地提高。2015年,省教育厅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成了100名县区级管理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约6万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评工作,为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积极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应用尝试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保障的,如何应用相应的资源和平台来促进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是建设的基点。尤其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或关键点之所在。为此,各示范校都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应用视为重中之重,大力开展面向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倡导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数字化资源来进行“教学内容+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的碎片化学习,尝试技术工具手段的课内外应用,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化、学习过程的便捷化和学习效果的高效化。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应用尝试绝不是一场运动式改革,而是一次专业技术支撑下的深度融合改革。
5.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生成性
资源的完备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各示范校一方面通过加入国家或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来建设和使用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录制或开发制作自己的学科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以便共享使用。同时,各示范校也都非常关注校本资源的建设,鼓励教师尝试使用全程录播系统,将教学过程全景录制下来放到特定的服务平台上,以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学生进行辅助学习。尤其是2015年,根据省教育厅继续巩固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的要求,各示范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将参加到为全省教学点录制视频课程的活动当中。
6.注重家校沟通的顺畅性和参与性
家校之间的相对分离,家长与学校间的沟通不畅,一直都是一个阻碍教育公平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各示范校都在家校信息化沟通交流方面做了积极的建设,都在自己的校园网络平台或社交平台中单独建设了家校沟通渠道:一方面通过便捷的专属客户端程序(如家校通)来实现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也都积极使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作为教师和家长交互沟通工具,将学生的学习状态或信息实时发布到家长的移动终端,让家长也都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发展和教育管理之中。部分示范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定期家长培训讲座和亲子互动活动,这类家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及其它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
二、百所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1.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智慧校园得到广泛重视和建设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各示范校都在积极开发各种智能化教学环境,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新途径。各示范校正在实现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方向转变,智慧校园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推广。智慧校园实质上是一个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泛在共生教育社区。具体来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教学管理的服务系统、面向学生学习的服务系统、面向家校沟通的服务系统和面向教师教授的资源服务系统。建立和发展智慧校园是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未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迫切需要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完成系列化的变革,包括教育观念、应用方法、安全和隐私、数据保护、资源控制、信息共享、标准制定等。因此,智慧化教育中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正确地认识智慧校园的功能与意义,并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