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多样发展高中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十三五”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目标。围绕“全面推进汉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汉阳区正在用实践探索着一条素质教育之路。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多样发展高中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十三五”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目标。围绕“全面推进汉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汉阳区正在用实践探索着一条素质教育之路。
微课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
教研创新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立账号,目前已有1700个在线课程、400万道试题,学生做完题当即评判对错。老师通过手机、电脑课查看学生错题,还能和家长、孩子们在线交流,解答疑难……今年2月,汉阳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微课”资源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为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汉阳经历了“有效课堂、文化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等四个建设周期。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汉阳区七里小学“角色圈”协作教学模式等四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被评为市十佳模式,二桥中学“阳光教育”、弘桥小学“快乐小班”作全市高效课堂巡礼,第三寄宿中学“品质课程”学分制、钟家村小学“读式教育”被《中国教育报》报道,汉阳区课堂教学不断由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学科模式,走向课型模式,走向课堂教学艺术。
在“智慧课堂”建设中,“教学案”升级为微课,课堂模式发展到 ,教学助手、电子书包、慕课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教学手段及方式全面启动。楚才中学和楚才小学“幸福翻转”全市展示,翠微中学智慧课堂全国竞优,全区调研测试机器人阅卷与大数据分析领先探索,数字化校园与“智慧课堂”建设全区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系列成果被省、市专家称为“汉阳现象”,汉阳区教研创新经验全省分享。
学校资源充分共享,校际壁垒打破
学区制改革引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汉阳区在全市率先实施学区制改革。2010年,按照“相对就近、合作共赢”的原则,采取“以强带弱”、“合作办学”两种方式,将全区26所小学划分为4个学区,将全区12所初中学校划分为3个学区,在学区内通过创新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评办法,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用改革的办法扩大优质资源、提升办学品位、促进优质均衡。
学区制管理带来转变:教师走教、教师轮岗,“学校人”逐渐向“学区人”转变,师资均衡瓶颈问题逐步破解;教学资源、学业监测手段等共享,“学校资源”向“学区资源”转变,学校资源充分共享,校际壁垒开始打破;联手打造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学校思维”向“学区思维”转变,抱团发展成为常态。
当前,汉阳区学区制呈现出“四化”工作特色,即学区工作制度化、活动一体化、教研集团化、发展特色化。学区制改革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扬峰填谷”,学区内资源共享、各具特色,学区间相互竞争、整体提升。如钟家村小学联合学区以强带弱、各显特色,二十三初中联合学区比学赶帮、差异发展等等,激发了全区教育活力,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弘桥小学“桥育文化”、德才小学“体育文化”、翠微中学“启发潜能教育”等素质教育特色不断彰显。
破解难题成为“汉阳范本”
融合教育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环境
2001年,汉阳区在全市率先降低21所公办学校门槛,让“流动花朵”到公办学校就读,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公平教育。
2002年汉阳区放开46所公办学校,到2005年所有公办学校向“流动花朵”开放,并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让所有孩子享受公平、适合的教育,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土壤”,努力让每个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汉阳区这一德政工程开全国大城市之先,为我国破解“流动花朵”义务教育难题提供了“汉阳范本”。汉阳德才中学实施的“融合教育”成为全国“流动花朵”义务教育的一面旗帜。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第一条播报了汉阳“融合教育”成果。
2007年中国教育部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课题研究”,在全国仅选定武汉汉阳、北京海淀两个区试点。2008年汉阳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研究成果高质量结题。这一成果被武汉市教育局授予“教育改革创新奖”。
汉阳把“融合教育”关键点放在追求学生的文化认同上,引导“流动花朵”融入城市生活,增强城乡孩子的文化认同,共同成长。在全区大力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互学互帮活动,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积极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等活动。七里小学“协作教育”、二桥中学“阳光少年”、武汉三中“人文教育”等等,都已经产生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