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强有力的支撑。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浙江省确立了“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为抓手,按照“三条路径”(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和“四个突破”(形成特点、呈现亮点、突破难点、搞好试点),自2012年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两批省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旨在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和实践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方法,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目前,浙江省共有26个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222所省级和1000余所市县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和一大批数字校园达标学校,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示范建设体系。3年多来,各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因地制宜,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问题,积极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典型案例。在此,我们结合具体应用案例,总结了8种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期通过这些案例经验的分享,为浙江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全面推进智慧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基于互动反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东阳市作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积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探索实践教育云环境下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实现移动学习终端与空间对接,形成“云本融合,分层教学”的模式,支撑学生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杭州市源清中学以信息化、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为手段,以美丽课堂建设为切入口,以智源E本和图形计算器技术为支持,探索“三维九类、三层百门”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智慧互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金华市第十五中学立足“减负高质”的课改要求,以“精学、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平板学习电脑为终端载体,以学习空间为主题内容,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基于智慧课堂和“微课+微信”的移动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教学模式
浙江省教育厅依托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平台、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平台以及1073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7500余个微课资源,在全省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活动,推进课程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学习。
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名医稀缺资源等中医课程为纽带,构建精品课、公开课、共享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学科资源群,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资源精准推送,创新信息化环境下中医药综合人才培养模式。
绍兴市鲁迅小学依托“百草园”数字课程系统,设置悦读、健体、劳作、实践等八大模块,建成一系列具有立人文化特色的拓展课程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评价活动,实现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知识课堂向素质课堂的转变,形成专技结合、家校共建、校际共推的课程建设机制,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教学质量。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三库一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体系,促进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依托“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传统教学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有效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信息化环境下高端技能型交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杭州第十四中学开发基于学考、高考和同步课堂的三层次微课体系,依托微课学堂,开展课前问题导向、课中先学后导、课后重新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彩虹课堂”大班额下的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选择性教育落到实处。
天台县赤城中学积极探索基于“赤城·学海翼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通过平台完成预习,让预习问题反馈前置,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课中,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并纠错、分层教学、暴露典型等让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后,微课学习让课堂无限延伸,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集成微课资源、微信家校和移动终端等资源平台,开展西湖微课、西湖公开课和少先队微课等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主导课堂向组织课堂转变,平面教材向立体教材转变,实体教室向虚拟教室转变,打造无边界课堂。
玉环县以城关第一初级中学、环山小学为试点学校,借助中国电信IPTV技术及网络环境,开通玉环教育资源专递频道“榴岛云校”,实现网络终端(计算机)、移动终端(平板、手机)和家庭终端(IPTV、网络电视)三屏互动,将基础教育资源按学段、学科及知识点细分,以“微课程、微内容、微视频”等形式面向全县家庭进行个性化精准推送,使学生和家长通过IPTV或网络电视访问“榴岛云校”享受到优质资源和个性化服务,满足自主学习需求,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数字资源的理虚实融合教学模式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建成集实训、教学和两创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视频互动系统,实现校内教室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和经营职场,教师、学生、管理者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时空上的互联互通,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纺织服装资源库,集成在线教学、互动论坛和实训管理等应用,探索贯穿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复习等服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促进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计算机仿真、网络通讯、虚拟现实等技术,实践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手段,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实现单一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实物实验向虚实结合、实验资源的自建自享向开放共享转变。
基于SPOC理念的同时异地教学模式
浙江大学从“立方书”课程型教材建设着手,以优质特色教学资源推动教育教学过程创新,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协同开展《工程图学》等多门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同时异地”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示范新模式,让学生在同一课堂领略不同名师的教学风格,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STEAM的 空间,创建拱墅特色的教师研修平台,实现资源、研修、交流、学习的互动。通过个体研修实现教师圈分享交流,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导师和同伴的交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组建基于网络工作室的群体研修,发挥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热点关注问题研究,凝聚群体教师智慧,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