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教育均衡的“十堰路径”

  湖北十堰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教育均衡的“十堰路径”

  自打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总兵安村教学点安装了多媒体液晶电视触屏一体机,歌声又重新回到了寂静的校园里和田野上。已经55岁的语文教师周全福,在教学点负责人和一位年轻教师的帮带下,熟练运用镇中心学校通过网络下载配发的硬盘版国家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给孩子们上起了纯正的音乐课。

  处于秦巴山区腹地的湖北省十堰市,通过信息技术将山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偏远学校教学常态。自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以来,十堰市抢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以适用为原则,因地制宜成就“烧钱”工程

  竹溪县蒋家堰镇是连接湖北与陕西的口子镇,漫荆沟教学点更是离陕西省平利县只一山之隔。因为县里配发的音乐教材与国家教学点音乐数字资源不配套,音乐课一直无法正常开设。最近,县教育技术装备站和电信公司将宽带网络接到这里。

  漫荆沟教学点接入的是电信拨号上网,带宽为10兆,但一年只需交纳668元,仅相当于一般用户4兆宽带费用。

  根据财力不足状况,竹溪县教育局结合国家建议标准,因地制宜出台了“校校通”宽带接入方案。所有宽带由县教育局统一与运营商协调,统一标准支付网络费用,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实现了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据统计,仅网络费用一项,全县学校每年共节约开支10万余元。

  相比发达地区,贫困山区更需要推进教育信息化。但教育信息化又是个典型的“烧钱工程”,如何推进考验着地方决策者的智慧。2012年以来,十堰市抢抓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城市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近三年累计争取投入资金约3.2亿元,根据中小学应用实际需求,结合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快的情况,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设施配备。

  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学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99.7%,教学班交互式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95.5%,教师办公计算机基本达到城市配比1:1,农村配比2:1以上。

  以会用为导向,身先士卒提升应用能力

  在日前结束的十堰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展示会上,59岁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教育局长罗均昌,利用PPT汇报了该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做法和亮点。最后,大家对这位以身作则利用多媒体的老局长报以热烈的掌声。

  推进教育信息化,关键在运用。而要使教师们运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率先垂范是一大法宝。为此,市教育局在全市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总结展示会上,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必须独立运用PPT进行脱稿演讲。经过培训学习,有11位县市区教育局长实现了“过关”。

  此外,各县市区均组织了信息技术校长培训、培训者培训和全员培训。在此基础上,着力抓好一帮一、一帮多校本培训,在应用中边培训边提高。

  十堰教育信息网和十堰教育电视台密切协作,组织开展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电视课例评比大赛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将评选出的优质教学资源用于十堰教育云平台本地资源建设。去年,十堰市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19节被评为国家优课;参加全国教育电视优秀课例评选活动,18节获得国家一等奖。

  以乐用为目标,课堂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去年中考,54岁的竹山县擂鼓镇中学教师谌德宏所带的班级地理学科成绩获得了全县三等奖,这是自他从语文教师改教地理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项,而这成绩的取得相当一部分得益于他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如今,在他的课堂上,曾经的地理挂图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他收集或改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推进信息技术运用,关键在于课堂融合,核心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竹溪县实验中学将“电子书包”引进课堂,师生通过学校局域网进行双向互动教学,利用多媒体软件强大的作业推送、批改评价和学情统计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一年来,试点“电子书包”的班级比普通班级成绩,从当初分班时的1.04:1扩大到现在的1.2:1,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丹江口市龙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郧阳区青曲镇中心小学利用信息技术尝试 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

  “近三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十堰市高中教学质量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从此步入了全省中上水平。”市教育局局长朱华伦说,教育信息化是推进贫困山区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终南捷径”,“我们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和学科整合,为提高山区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