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德育老大难问题,5月25日,教育部首次在山东济南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一个省的教育新政——《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本次发布的《指导纲要》就是针对当前学校德育落不到实处等问题,确立“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实施体系,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一段时间以来,只要一谈德育创新,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搞个活动、做个表演,很难内化于心。”一位基层校长的话道出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德育工作看似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围绕德育老大难问题,5月25日,教育部首次在山东济南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一个省的教育新政——《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本次发布的《指导纲要》就是针对当前学校德育落不到实处等问题,确立“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实施体系,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不只是搞活动、做表演,德育要进入全科时代

  “德育,我们课上往往‘教’得多,讲‘育’很少。强化教育立德之本,如何让每门课程都承载德育使命,实现‘教’‘育’融合,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在新闻发布会上讲的一席话,引起了全场共鸣。

  不少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中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定位尚不清晰,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时会出现错位现象。比如,比较易懂的行为规范,本来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却将其放到大学教育;而有些深奥难懂的德育原理,却放在了低龄阶段。这导致德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处于“两张皮”状态。

  此次发布的《指导纲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将德育内容精细化、具体化,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指导纲要》明确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4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实践活动课程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

  更重要的是,德育不仅体现在文件里,在文件酝酿出台前后,不少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全科育人的实践。济南纬二路小学语文教师王娜告诉记者:“作为教师,要有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观念。比如语文课,我们要带领学生搜集济南有哪些沟渠,以及什么月份会降雨等资料。数学课教师会带领学生实地丈量桥、洞的面积。让学生从全科育人中感受到一种家国情怀。”

  山东是孔孟之乡,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以曲阜为例,这里的许多学校都弥漫着儒雅的文化气息,并扎实地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走进山东省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学生正在这所始建于1908年的百年老校进行“论语诵读”。穿着古装的学生吟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声音在校园久久回荡。校长李成泉告诉记者,学校构建了“36个君子教育行动”体系,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人格教育”为重点,培养具有文明习惯、感恩情怀、诚信操守和儒雅品格的新时代少年君子。

  在曲阜市时庄中学采访时,校长张磊谈起以“习六艺、做君子”为核心育人理念的6大课程,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礼艺、乐艺、射艺、御艺、书艺、数艺等6大系列课程,下设20余个学科和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内容,既继承了传统精髓,又彰显了德育的时代特点。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德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施上,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协调融合,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增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左敏强调。

  不应是背条条、画条条,德育要落地生根

  从外铄走向内化,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但现实是,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德育课程内容重复倒置、抽象化,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贴得不紧,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导致整体育德功能无法发挥。”左敏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指德育的“痛点”。

  “受到升学教育的影响,我们把德育课程上升到道德认知的课程,背条条、画条条,德育成了许多学校学生不喜欢的课程。”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对左敏谈到的问题高度认同。

  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导纲要》归纳出12个类型的活动形式,既有成年礼、亲子运动会、主题班会等团队活动,也有劳动与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互联网体验等活动。

  当德育与活动相连接,就意味着德育更接地气、更生动,就意味着学生接受德育的领域不再局限于课堂。

  记者到济南市纬二路小学采访时,正赶上学校“最具影响力校园公司”的评选。操场上人声鼎沸,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见记者过来,四(1)班学生张宜驰一边用扩音器进行交流,一边热情地把记者带到自己“一千零一夜传媒公司”的展示台前:“我在这个公司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和同学们一起将真善美传播到校园,培养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通过台上台下的合作,让我们收获了快乐和友谊。”

  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孙惠芳向记者介绍,从2011年学校成立红领巾成长俱乐部开始,学校“自主管理部门”现在已成功升级为“校园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19家“自主公司”。

  “我们的目的就是两个字——‘成全’,要最大力度地成全每一个生命。‘成全’的背后是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让学生在机会下成人,让教育自然发生。”纬二路小学校长烟文英补充说。

  这样的活动在山东并不是个别学校在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事实证明,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德育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条件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不仅是学校发力、课程融入,德育要“三方”形成合力

  德育,不仅需要学校发力,还需要家庭给力、社会出力。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共育,方能形成合力、求得实效。而在走访的山东诸多学校中,家长的积极支持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山东潍坊高新区钢城学校,学生马旭阳的母亲告诉记者:在一次家长展示会上,看孩子们表演时,她发现马旭阳耷拉着脸不在状态。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在进行家长互动环节时,孩子怪自己没有举手参与,给他“丢脸”了。为了孩子的展演情绪,在后面的识字环节,马旭阳的母亲积极举手参与讨论,孩子开心得不得了。从那以后,孩子的学习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种家校共育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这也得益于山东省潍坊市从全市层面推进的“亲子共成长”工程,专门把家庭教育置于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

  潍坊市副市长王桂英介绍,从2007年开始,全省成立了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9年过去了,全市已组建起庞大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阵容之强大令人赞叹: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家庭教育社工志愿者,应有尽有。全市中小学目前已设立1200余所家长学校。

  “我们把家庭教育纳入对县市区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纳入市政府教学成果奖、育人自主创新奖等评选范围,不再让德育飘在空中、挂在嘴上。”王桂英说。

  加强家校共育开发,加强社会资源育人功能建设,各项举措全面开花,目的只有一个,让德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吕玉刚所说:“将德育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着力构建全覆盖、多途径、常态化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健康成长成才。”这项改革正在齐鲁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