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福建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共1815个,制造大类、土建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排在18个专业大类的前3位,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点866个、占52.5%,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点896个、占45.5%。另外,中职学校专业布点1355个。
构建“亲产业”专业结构 扩大产业急需人才招生福建职教实行专业设置“正负清单”制度
“我校几乎每年都调整或关闭一些专业,同时也增设一些新专业,专业设置实行动态调整,做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紧密挂钩。”近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高杰告诉记者。他举例,近年来煤炭行业一路走低,学院就果断停招了矿山地质、煤矿开采、矿山机电等相关专业;福州、厦门正在建设地铁,学院就申请开设了城市轨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营运管理等专业;国际旅游市场红火,学院便于2015年开设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
类似的做法,已成为福建各职业院校的共识。“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加快构建‘亲产业’专业结构极其关键。”福建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庄伟廉介绍说,福建省已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专业设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联合行业部门确定了8大类、13个重点领域的鼓励增设专业,以及布点过多和毕业生就业亮牌警告的19个限制增设专业。仅2015年,全省就增设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工科专业79个。
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福建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共1815个,制造大类、土建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排在18个专业大类的前3位,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点866个、占52.5%,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点896个、占45.5%。另外,中职学校专业布点1355个。“目前,福建已基本形成以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农林牧渔等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与我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自贸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基本吻合。”庄伟廉说
与此同时,福建从顶层设计上着力扩大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增加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计划,调减财经类、管理类、政法类等专业招生计划。对畜牧兽医、纺织染整技术等10个该省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实行降分录取政策,比往年多招学生1200多名。
记者从泉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泉州地区制造服务业发达,但染整、纺织等艰苦专业报考人数偏少,福建出台降分录取政策后,2015年学院的染整、纺织相关专业招生214人,比2014年增加172人,救活了这两个专业,更为当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人才。
记者还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漳州市印刷包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在漳州市印刷包装协会补贴学费的政策下,漳州理工职业学校该专业2014年仅招生14人,实行降分录取后,2015年招生154人,增加140人。
“在福建省教育厅政策激励引导下,各高职院校主动服务本省产业转型升级,瞄准本地中小微企业的巨大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协同创新,解决企业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庄伟廉表示。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联合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成立了福建省“电光源测试分析”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了电光源特性参数测试的高端的测量设备,成为福建省高校和全国高职院校中第一个拥有该测试平台的院校。几年来,该平台为省内23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900多项测试服务,其中有12家企业委托中心进行LED封装工艺的研究,并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工艺的改进解决方案。
据介绍,2015年,福建高职院校主持在研课题1862项,其中,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达1950.22万元,较2014年提高54.19%;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达1973.85万元,较2014年提高39.36%;技术交易到款额达447.5万元,较2014年提高49.17%。
事实上,全省依托14所高职院校设立了17个省级应用技术工程中心,职业院校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仅2015年,全省高职院校就获得专利141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福建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省职业院校积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对接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等五区叠加的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增强,职业教育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