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入园难”、“入园贵” 问题有效缓解。安徽省从2011年起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扩建、增设附属园等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入园难”、“入园贵” 问题有效缓解安徽省从2011年起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扩建、增设附属园等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2011年至2013年,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共投入资金41.9亿元,新建1219所,改扩建1921所。2014年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第一年共投入资金8.49亿元,新建79所,改扩建330所。到2014年底,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8.1%,比2009年提高了33%。
规范办园,科学保教,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办园水平。各级教育部门多管齐下,出台了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的相应政策文件,从规范各类幼儿园命名、办班和招生,严格按照幼儿教育规程科学保教,加强民办园收费管理等方面加以落实。通过核定公办园编制,多渠道配备专任教师和其他人员,开展市级、县级、园本培训,切实提高了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安徽省把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的各项要求纳入幼儿园评估各项体系以及幼儿园年检内容,还把规范办园、科学保教实施情况纳入县级党政领导督导考核、教育系统年度目标考核等指标,健全长效约束机制。
积极建立奖补政策。以合肥市为例,坚持“公办园为骨干”、“财政补贴民办园建设”和“财政补贴普惠园”并举的办学思路,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享有规范化的学前教育。以2012年为例,合肥市市区共有6733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普惠性幼儿园,享受市级财政补贴608万元。经过努力,安徽省将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择校”问题基本解决
2011年3月,安徽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根据备忘录要求,到2020年全省全面完成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近年来,安徽省统一规划、立法保障、强化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将资金和项目向困难地区、皖北地区和困难人群倾斜,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等措施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同时,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城乡教育均衡提供手段支撑。推广“ ”,扩大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范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传输,切实缩小校际差异,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以淮北市为例,为缩小校际、城乡、区域差距,一方面,该市实施“名校带弱校抱团发展”战略,打出名校分身、弱校攀亲、集团化办学等“组合拳”。农村薄弱学校与该市教育局直属18所学校“一对一”结对,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加大,新招聘教师5年内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2年。另一方面,淮北市坚持招生政策、计划、范围、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重大违规招生处理结果“七公开”原则,坚决杜绝条子生、关系生,对违规招生行为实行“零容忍”。这些举措突破了薄弱学校发展的瓶颈,化解并有效遏制了大班额和择校热,促进各学校在发展中均衡。
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率已降至5%以下,示范高中招生指标80%以上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这两项指标都高于教育部的规定要求。2014年,全省已有40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累计通过数位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超前完成了中期任务,达到了《规划纲要》目标。
办学行为不断规范,课业负担明显减轻
安徽省为达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建立起稳定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的目标,出台了三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健全评估与督导制度。
教育教学层面,安徽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展学生学习生活的设施、场地;执行课程方案,重视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的开设;严禁中小学校以任何名目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组织学生有偿补课;严格规范日常考试,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学校统筹各学科教师的作业布置,控制作业数量,精选作业内容;进一步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通过“限品种、限数量、限价格”,对教辅的编写、评议、发行等进行管理,全省学校基本做到了“一科一辅”。铜陵市教育局出台的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方案就从在校限时、作业限量、考试限次等方面提出了“八个规范”,对减轻课业负担有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
督导评估层面,“安徽教育网”搭建了规范办学行为平台和违规曝光台,聘请了50名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义务监督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全面建立督学责任区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评价方式,借助于教育评估机构,通过学生和家长问卷抽样调查中小学生的上课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完成书面家庭作业时间、节假日上课情况、考试名次知晓度等方面,公布监测结果;加强中小学办学行为专项督查,省教育厅通过春季、秋季开学工作专项督导以及不定期的检查、暗访等途径了解各校规范办学情况。近年来,省教育厅每年均发4期以上规范办学行为情况通报,有效促进各地常抓不懈落实学校管理各项要求。
教育民生工程建设措施扎实,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实施重大教育民生工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项目先后纳入民生工程。
安徽省教育厅为实施好教育民生工程,一是细化分解任务,分解下达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细化核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校舍面积、分县区细化乡镇公办幼儿园改建面积、分解下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任务。二是加快实施进度,对校舍安全工程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民生工程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并督促工程进展。三是规范资金使用,工程建设类项目严格按照基建程序,严格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资助类项目严格做到“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义务教育经费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民主化管理。四是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以县为主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四制”。五是落实建后管护机制,做到校舍建设和维护管理两手抓,重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内涵建设、加强师资配备。六是强化督导考核,会同省民生办制定民生工程考核办法,日常监督检查与年度绩效评价相结合;将民生工程实施工作纳入市教育局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及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范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独立督察员制度。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民生工程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共发放各类国家奖、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资金118.3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10万人次。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2.2亿元,82.9万人次。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连续两年在全国省级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十二五”期间,五项教育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585.6亿元,位居各类民生工程之首。其中,投入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02.54亿元,每年惠及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600余万名在校学生,发放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奖助学金70.09亿元,补助学生317.82万人次;补助中职免学费资金20.13亿元,惠及学生123.23万人次;发放学前教育资助资金2.22亿元,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33.24万人次;累计投入资金176.6亿元,加固改造重点设防类校舍面积2760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总量居全国第三位和中部地区第一位;投入资金6000万元,按照“七有”规范建立了1.9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统一在学校安装2.2万余部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电话;累计投入资金60.1亿元(其中民生工程预算安排9.22亿),新建幼儿园1712所,改扩建幼儿园2512所,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3681所,2015年全省在园幼儿数由2010年的100.8万人上升到185.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48.5%上升到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