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以来,十堰市抢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夕阳西下,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总兵安村,放学的孩子们唱着刚刚在课堂上学会的《大风车》,手拉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自打总兵安村教学点安装了多媒体液晶电视触屏一体机,歌声又重新回到了寂静的校园里和田野上。已经55岁的语文教师周全福,在教学点负责人和一位年轻教师的帮带下,熟练运用该镇中心学校通过网络下载配发的硬盘版国家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给孩子们上起了纯正的音乐课。在教唱《大风车》时,学生们第一段试唱音调老是唱不准,周老师反复对视频进行回放,直到孩子们学会后再进入下一段。
处于秦巴山区腹地的湖北省十堰市,通过信息技术将山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偏远学校教学常态。自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以来,十堰市抢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以适用为原则 因地制宜成就“烧钱”工程
竹溪县蒋家堰镇是连接湖北与陕西的口子镇,漫荆沟教学点更是离陕西省平利县只一山之隔。因为县里配发的的音乐教材与国家教学点音乐数字资源不配套,音乐课一直无法正常开设。日前,该县教育技术装备站和电信公司将宽带网络接到这里,55岁的教师汪世万利用百度搜索,很快找到了相应的歌曲资源,这让他感到十分兴奋。“有了这个网,我也可以像刘兆明老师一样,一个人把课程全部开起来。”
漫荆沟教学点接入的是电信ADSL拨号上网,带宽为10M,但一年只需交纳668元,仅相当于一般用户4M宽带费用。
根据财力不足状况,竹溪县教育局结合国家建议标准,因地制宜出台了“校校通”宽带接入方案。其中4所县直大型学校带宽为50M,15所乡镇中心学校带宽在30M以上,所有完全小学带宽在10M与20M之间。对于不能实现光纤接入的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则采用ADSL拨号上网或无线4G上网卡方式接入网络。所有宽带由县教育局统一与运营商协调,统一标准支付网络费用,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实现了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据统计,全县学校仅网络费用这一项每年共节约开支10万余元。
相比发达地区,贫困山区更需要推进教育信息化。但教育信息化又是个典型的“烧钱工程”,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考验地方决策者的难题。2012年以来,十堰市抢抓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城市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通过标准化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和全面“改薄”工程,近三年累计争取投入资金约3.2亿元,根据中小学应用实际需求,结合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快的情况,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设施配备。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学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99.7%,教学班交互式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95.5%,教师办公计算机基本达到城市配比1:1,农村配比2:1以上。
以会用为导向 身先士卒提升应用能力
在日前结束的十堰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展示会上,59岁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教育局长罗均昌,利用PPT汇报了该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做法和亮点。尽管播放时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但大家仍对这位以身作则利用多媒体的老局长报以热烈的掌声。
推进教育信息化,关键在运用。而要使教师们运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率先垂范是一大法宝。为此,市教育局在今年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总结展示会上,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必须独立运用PPT进行脱稿演讲。经过培训学习,有11位县市区教育局长实现了“人人过关”。
曾经负责丹江口市教育信息网的肖安富被派往龙山镇中心学校,在他担任校长两年来,龙山镇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及学前班)和幼儿园的所有班级均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建设开通了龙山教育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人人会创作“微课”,六个班开始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