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利用互联网与新技术,引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管理方式的优化呢?11月27日-28日,华东师范大学和闵行区教育局联合主办了第四届“教育领导者论坛”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会议。

  “ 教育’时代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会议。

  据了解,本次会议上,国内外教育学者与专家齐聚闵行区教育学院和教育信息化特色学校,直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共同探讨如何向网络与新技术“借力”,开启学校管理与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新局面。

  三年信息化,闵行教育实现转型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表示,该区通过三年的时间,开发了信息交换系统、管理数据的导入系统和学校管理数据的申报平台,并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把学生在校园、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学习历程尽可能地刻画下来,从中记录孩子的真实发展。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发言。

  在王浩看来,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学生成长数据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唯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对孩子的真实发展情况进行评判,就必须对这个孩子真实发展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科学的干预和指导。”

  在发展“电子课堂”方面,闵行已经有65所公办中小学加入此项教学研究中,并将在明年9月份新增20个试点学校。另一方面,目前该区有6所学校82个班级实现BYOD模式(Bring Your Own Device,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学习),2千多名教师进行着BYOD常态化的实验和应用。据了解,下个学年,还将有139个班级申报BYOD项目,把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发挥得更高效。

  此外,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闵行区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以此实现教师的“发展引领”和“专业支撑”。目前,该区已有1万3千多个教师在这个信息化的平台上来进行日常化的管理和运行。据介绍,通过平台的数据化比对,每位教师都能及时知道自己的发展状态,并了解其在同学段、同教龄的教师发展状况,为区域内的老师们搭建起了随时随地互动交流的桥梁。

  本次会议上,王浩分享了闵行区在信息化促进教育转型发展的决策要点:一是整体设计,把握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二是多方协同,营造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生态;三流程再造,重构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四直面问题,以项目攻坚驱动教育瓶颈解决;五多方动员,挖掘和发挥人力资源的决定作用。

  “转型发展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在整个过程当中慢慢实现的。在信息化的驱动下,闵行教育的转型确确实实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DT校园,数据服务师生个性成长

  在闵行区的基层学校里,信息化的教育变革正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记者在会议当天进行的教育信息化特色学校考察中了解到,闵行区梅陇中学早于2012年便成为该区的第一批电子书包试点学校,并相继开展了“闵行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闵行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等一系列信息化试点项目。

第四届“教育领导者论坛”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会议现场。

  据闵行梅中校长乔慧芳介绍,在“校园听评课系统”中,教师可以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申请在线听课,并通过评语、问卷和精彩瞬间等评课方式,及时反馈听课状况,推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此外,该校运用学生学情“采集——分析——反馈”系统,生成学生课程学习与行为习惯的“成长记录册”。

  “我们正逐渐摒弃以往单纯依靠教学经验来实施校园决策的传统方式,用数据分析引导校园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正在开启。”乔慧芳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梅陇中学还通过微信企业号互动平台体验,开发了各具若干模块的校园管理平台、教学互动平台和学生数字化学习工具平台。如,利用微信企业号,学校管理者可以实现校园公告的快速发布和推送,老师们可以在线共享教研活动、统计分析教研成果。学生们更是可以登录“数字图书馆”下载所需电子图书,并支持在线朗读诗文、测评英语写作、开展“探究型课程”等。多元的现代教学手段,让信息化的因子弥漫整座校园,埋藏着“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变革的火种。

  乔慧芳表示,未来梅陇中学将为师生们打造成具有DT(Digital Technique)特征的校园。一方面推进校本化优质课程“D&T”(Design & Technology)的开展,鼓励师生的无限创意;一方面坚持教育教学的数据化发展,即Data Technology,让数据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引领,促进师生的个性化成长。

  点面结合,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

  不得不说,“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校园里的教育信息化变革发人深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明选看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他认为,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系统的认知、承纳和记忆,更在于建立在有所舍弃和有所选择基础上的归类、提炼、理解、运用和创新。“互联网+课堂”,拓展课堂的广度、参与度、深度,最终提升了教学的质量,用网络改变教育、网络创新教学,是我们应当不断追踪的过程。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致辞。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坦言,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触动作用。上海市教委正在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探索,比如,通过网络,连续两年对小学一年级所有的学生家长通过网络进行调研,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参与决策。

  又如,上海今年启动了“幼升小”的招生报名系统,采集了公安部门、人社部门和市教委等三个系统数据,保证了招生工作的公开、透明和公正,不仅给家长带来了便捷,也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甚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幼升小”的择校现象。

  据介绍,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市教委正在建设全市学校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把全市3千多所中小学的视频监控,包括日常管理的流程信息、公共安全管理培训和应急事件的处理等,都集聚在这个平台上,使安全管理体现出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

  贾炜指出,上海教育系统将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领导和管理流程的优化,把顶层设计与点上突破相结合,实现整体架构,数据标准、流程衔接等方面的协同共享。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的区分市、区、校三级工作的边界和工作项目,防止重复建设和利益冲撞。另外,发展“互联网+教育”还要注意强调专业性,坚持管理、运营和专业指导相互融通,建立顺畅协调的机制。

  “点面结合推进‘互联网+教育’只有把握顶层信息才能突破信息困扰,但没有点上的突破我们很难在应用层面取得成效。”贾炜说道,“点上突破选择的点就是我们应用当中大家感受到的痛点、氧点,或者兴奋点,就像很多互联网的企业期待的就是要为用户创造出令人尖叫的产品,这个‘尖叫’也是我们教育信息化要努力突破的方向。”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