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天津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天津市2015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各区县财政也都追加了配套投入专项经费。
记者到天津市第十四中采访时,正值大课间休息,记者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用手机扫描教室楼道墙上的二维码,并相互谈论着自己当日午餐的“私家菜”,走近一问,高二学生杨静告诉记者:“我们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校领导吸纳了学生会的建议,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学校食堂网上订餐,以满足学生对餐饮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这样,我们很多学生既免去排队的烦恼,又可以便捷地吃上自己最想要的‘私家菜’”。该校校长高虎告诉记者:“学校还借力信息化手段,以高中英语为范本研发数字化教材,选取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内容和时事热点,通过严格的流程对内容进行加工,利用‘语料云’提供的计算语言学手段和语料库技术,评估并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内容选取和加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突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诸多限制。为不同能力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支持分层教学。”
初夏时节,记者走访了天津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区县、中小学校,切身感受天津的教育信息化大潮。
落实政府责任:为教学智能化个性化铺路搭桥
“为促进天津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天津市2015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各区县财政也都追加了配套投入专项经费。天津市教委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适时提出了‘个性化学习,有品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工作思路。”天津市教委科技处处长林列告诉记者。
“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很重视整体规划与协同创新。天津市教委科技处负责整体规划,同时还整合了市教委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市电化教育馆、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等部门力量,协同创新。”天津市教委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副主任赵伟表示。
“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教学智能化、个性化铺路搭桥;通过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校本化、班本化、生本化的方法与途径,在课堂结构改革上,强调要建构立足学生主体性发展科学化、本土化、流程化的方法论体系,用“e科技”、“e课程”、“e环境”,服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立德树人落地开花。”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何穆彬与记者在和平区万全小学观摩课堂后,表述着他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天津市电教馆馆长丁树峰表示,在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天津建立了区县、学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优质资源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等。
实现区县主导:区域联动把优质资源传递到每一所学校
在全市统筹规划机制创新的驱动下,天津市各区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基于区域实际与特色各显身手,既各具特色,又协同发展。
记者参观了天津市和平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发现和平区已经将全区各类校园网组建成可管、可控、统一认证、统一出口的教育城域网,千兆互联、万兆汇聚。运用云计算和虚拟技术在全市率先建设云数据中心,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效益化、优质化发展途径。他们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学生学业成长分析系统,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便捷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跟踪与分析。同时,他们在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的过程中,还主动携手贵州省黔南州,共建跨区域学习共同体。
在河西区闽侯路小学,和记者一同参观的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金鑫告诉记者,“河西区在大力开展‘移动教研’、‘移动课堂’、‘移动书包’等移动教育项目的同时,开发建设了区域内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河西教育电子地图管理系统、业质量监测网络和城域网录播资源应用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应用系统,初步实现了域内教育管理、学生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数字化、信息化。”
天津市南开区是天津教育的发源地,区域内汇集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中学和中营小学等一大批知名学校,这些学校汇集着众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记者在南开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区对原有的基础教育城域网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建设了天津市唯一一条拥有自主产权的基础教育城域网,让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递到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学生,实现班班资源互通。
当记者走进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的课堂时,该校物理学科的薄桂芝老师带领自己的班级正在与和平区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师生进行异地网络同步课堂教学,共同学习高中物理《电阻定律》这一教学内容。课间休息时薄桂芝老师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实验,不仅了解了本校所不具备的、先进的传感器装置,而且通过网络请组内第二十一中学的学生进行远程操控实验装置,实现了‘手’的延伸,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问题。”
强化学校主体:建“ipad乐队”与听障学生密切沟通
信息化手段和教育资源实现融合的关键在于应用。在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记者现场体验了“ipad乐队”带来的音乐听觉冲击,陪同的王君红校长对记者说:“在‘ipad乐队’项目的探索上,我们通过构建信息化应用平台,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凭借师生学习分享、平台数据分析、师生协同创新三大功能,实现了师生共建学习乐园、学生均衡发展的育人过程。”
在天津市聋人学校,记者看到,学校基于学生的实际,根据听障学生视觉获取信息的特点,开辟了可视化教育管理信息点。学校在各个教学、生活场所,分别选址安装了平板电脑、触控一体机和信息显示屏。“有了这些信息化手段,通过视频图文与听障学生对话,通过APP互动软件的应用让听障学生的指尖感知说话,通过视觉交流达到与听障学生的内心沟通,为听障学生与家庭社会、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就业与生活搭建起桥梁。”刘惠萍校长说。
今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天津基础教育人正主动适应这一时代变革,在实现“个性化学习,有品质均衡”教育梦想的逐梦和圆梦的过程中,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事业新的超越。